有位伟人说过:经济学是最古老的艺术,也是最新颖的科学。其实,人类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经济学,世界环境与发展以及包装与环境保护都离不开经济学。要了解经济学中的环境成本理论,就有必要介绍经济学中的两大理论:一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绝对成本学说;二是E·赫克歇尔(Elif Heckscher)的环境成本学说。
英国亚当·斯密是世界最著名的经济学杰出代表人物。他的理论中心是经济自由主义,他主张按照绝对成本进行国际贸易。瑞典经济学家E·赫克歇尔在提出的环境要素禀赋理论中首创环境成本学说,他把环境要素分为三大类:自然资源(含土地)、资本和劳动。把自然资源又分为五类:农业和林业资源、渔业和狩猎用资源、矿产资源、水力资源以及运输资源。以他们为代表的理论对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和国际贸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极大。他们提倡的发挥“自然优势”生产(即环境成本论),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等理论,如今更有生命力。
环境成本是指产品在生产、使用、运输和回收过程中,为解决和补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流失所需费用之和。一般说来,它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正常的资源开采、获取、使用应支付的成本;二是同资源开采、获取、使用及产品使用、回收相关的环境净化成本和环境损害成本;三是由于当代人使用了这一部分资源而不能为后代人使用的效益损失。世界环境与发展以及包装与环境保护都有环境成本。
根据经济学的原理,任何产品和活动都离不开环境,所以所有产品和活动都存在环境成本问题。例如,现实情况是:环境资源被过度利用或滥用,企事业把废水污水排入江河污染了水源,工厂把废气排入大气污染了清新的空气,人们把废弃物随便乱堆乱放污染环境,如此等等……其主要原因就是,使用环境费用没有进入成本核算,污染者没有因为污染环境而支付费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不付出代价。一般说来,这类费用由社会、组织、或者其他人负担了,这是一种极不合理的现象。根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原则”,“WTO三大原则”,只有让相关组织(企业、公司、厂商)或单位承担这些费用,世界环境资源才有可能进入市场体系的资源配置,从而防止环境资源滥用和环境污染,保证人类的环境与发展。
为了维护国际贸易公平竞争的环境,WTO提出“三大原则”(持续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公平性原则),特别强调各成员国不得实行补贴的贸易战略。例如,一国环境标准较低,而且其企业又无力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巨大费用时,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由政府对其产品提供环境补贴,将本应由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转由社会承担,这显然违反了公平贸易原则。同时,由于该国出口产品/商品包装的成本中没有包含环境成本,它可以以较低的销售价格大量向他国出口,这又构成了“生态倾销”(Eco-dumping),势必遭遇他国的反倾销。因此,WTO提倡在国际贸易中实行“三大原则”,使用生态标识(Eco-labelling),以保证国际贸易的公平原则。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环境成本化的实施有利于将环境成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资源价值补偿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合理调节环境要素流动方向、结构和规模,防止稀缺资源“异化”为环境污染。将环境成本化,既能解决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又真正反映了产品的价值,有利于实现国内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实现国内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国内、国际这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更大范围内优化环境资源利用,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使世界的“环境与发展”同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