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不是塑料之过,而是人之过”。上海防治白色污染专业委员会主任赵仁泉指出,只要各种塑料包装都建立起回收利用制度,落在塑料头上的“罪名”就会少许多。一次性塑料餐盒曾被认为是白色污染的“元凶”,随着对生产企业征收回收费,并对废弃塑料餐盒定下一分钱的身价,如今部分大城市有7成的塑料餐盒可回收再利用,社会对塑料餐盒的“指责”也少了许多。
影响回收进程的另一个原因是,塑料袋由于十分轻薄,几乎没有什么回收价值,因此游荡社会成“弃儿”。有厂家曾试过回收塑料袋,生产技术没什么问题,关键是回收成本过高,企业无法独立承担只能作罢。不少专家建议,不妨改成塑料袋以旧换新制度,让商家成为回收废旧塑料袋的主要渠道,老百姓主动参与,可减轻塑料袋回收成本难题。
专家指出,“绿色包装”不应成为护身符,判别一种包装是否真正够得上绿色标准,要从产品包装的整个生命周期来衡量,而不是光看生产或使用中某个阶段的表现。在当前“绿色”包装取代塑料包装呼声正高时,环境科学专家林逢春副教授泼了盆冷水。他指出,曾经有种可降解的包装,从生产材料来看可称得上“绿色”,但由于使用特性需要添加一种化学材料,结果根本没法回收再生利用,只能造成大量的包装垃圾,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就不能视作“绿色”包装。北京一位环保人士则认为,有些经过特殊处理的塑料包装也能称得上绿色包装称号,现在的可降解塑料包装主要添加淀粉,价格和普通塑料持平,如果能有完善的回收利用渠道,就完全称得上绿色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