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采用的教育模式,仍然沿袭传统的“加工模式”,教师模仿熟练工匠按设计加工产品那样,把学生想象为原料,按自认为满足包装工业需要的目标与制定的教学计划,把学生加工成包装工程师。
也曾探讨实施“过程模式”,即根据学生生长的特点,不断调整教育过程,使对包装工艺有兴趣的学生向工艺发展,使对机械有兴趣的学生多学一些机械知识,使美术基础好的学生向包装装潢发展;或者考虑实施两、三个专业方向,分别采用稍有不同的教育过程。
这两种教育模式,均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在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存在若干社会弊端的情况下,在中学的应试教育没有彻底纠正之前,在家庭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的前提下,探索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的教育模式尤其重要。
根据前面的分析,为了适应21世纪的需要,作为理想的教育模式,有必要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1、专才→通才(目标:基础性、复合性、全局性、发散性)
狭窄的对口型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适应型专业教育→创新型通才(把握大局)教育。
2、教学→教育(模式:综合性、整体性、全面性、协调性)
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全力培养一代新人。
3、传授→学习(过程:个性、宽松性、主动性、创造性)
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观”,师生共建知识构架、探求真理,让学生批判地思考一切权力结构,采用“批准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对于我国目前的包装工程教育模式,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加以确定,不可能一下就达到上述的理想状态。初步设想是,可否实行一种综合性的“递阶模式”。
即在低年级时,先按“加工模式”与“过程模式”对仍然缺乏自学能力的学生进行精心培养,打好基础,诱发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提高其学习能力与能动性。到高年级时,过渡为按“批判模式”培养,面对学生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
为了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既懂包装技术又会决策、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创造性的高等包装工程人才,包装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有必要打破传统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的“三层楼”的旧体系。
新型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可否以三个设计为主线,从头到尾都贯彻前面阐述过的有关工程设计的观念,
即:1.低年级以包装装潢设计为主线组织教学,通过易于激发举的装潢设计,侧重形象思维的训练。课程包括:图形设计模块(制图、CAD、工业设计、包装装潢、美术史、素描等)、数学模块(微积分、工程数学、随机数学)、政思模块、外语、体育等。
2.中年级以包装结构设计为主线组织教学,以技术性内容为主,侧重逻辑思维的训练。课程包括:包装专业模块(包装结构设计、包装材料、包装工艺、专业外语)、机械模块(力学、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包装机械)、经营管理模块等。(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