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入WTO后,在国际PVC供过于求的形势下,国内市场国际化竞争加剧,业内专家指出,就我国PVC产业的现状看,参与国际竞争差距较大。
一、生产工艺落后,规模小,企业集中度低
长期以来,我国PVC一直是平衡氯气的主要手段,由于我国烧碱厂规模小而分散,2000年全国电解法烧碱厂183家,平均规模3.46×10(4次方)吨/年,这就使我国的PVC产业发展处于先天不足之中。主要采用电石乙炔和HCI合成VCM单体为原料生产PVC,能耗高达5000kW·h/吨(含电石用电)。该工艺对环境污染严重,产生大量电石渣、废水、废汞触媒和废气,每吨PVC产生2吨干电石渣,少数厂电石渣综合利用生产水泥,绝大部分厂设排渣场,任其排放,污染环境。电石法生产PVC,产品成本高,无竞争力,在电石价2000元/吨的情况下,制造成本5300元/吨PVC(1997-1999年实际平均值),比乙烯氧氯化法制造成本平均高出1000元/吨PVC。
二、条块分割的体制,使氯碱工业难与石油化工结合
工业发达国家烧碱厂规模大,如美国2000年烧碱生产能力1689×10(4次方)吨/年,有40套生产装置,平均规模42×10(4次方)吨/年,其中Dow化学等5家大型氯碱企业占总能力的78.6%。烧碱厂规模大,有利于与石油化工结合,生产PVC等有机氯产品,也便于集中建设大型VCM和PVC装置,同样,也只有与石油化工相结合才能集中组织生产烧碱,扩大烧碱规模。(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