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第二代身份证、上海特奥会RFID应用、北京机场RFID行李传递系统、广深铁路RFID车票应用到深圳图书馆RFID应用等,RFID开始变得无处不在。但在应用过程中,RFID却遭遇过不同程度的挫折。12月7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RFID网络化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REVA公司亚太区总经理司马聪博士。
RFID就是用无线方法做身份识别的技术,其遭受的挫折来自于它的特殊性。很多频段都可以使用RFID,但真正在工业化上实现了标准化的RFID使用的一些主要频段有几种:低频段的有125千赫兹,高一些的有13.56兆赫兹、433兆赫兹频段,UHF是800兆赫到900兆赫的频段,往上还有2.4G和5.8G的频段,而在RFID应用中,13.56兆赫兹频段的应用占据了每年业务总量一半以上。
“这是在我们身边应用最普遍的一个频段,一卡通和二代身份证就是在这个频段。”司马聪说。因为需要接触距离比较短,所以上下公交车时,人们需要把卡贴在读写器上,去机场自助办理登机牌,也需要把身份证贴在机器的自动读取区。13.56兆赫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而UHF频段则成为一个新的挑战市场。
虽然业内普遍乐观,认为UHF频段的RFID应用会增到相当大的份额,但在推广中遇到不少挫折和挑战,主要反映在几大方面:
第一方面,RFID系统根据不同的需求,需要不同的标签(百科)、不同的读写器,不仅产品的型号不同,生产厂商也可能不一样,这需要应用系统必须是异构平台,异构平台一定要有系统集成商通过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把不同厂商的产品集成在一起,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第二方面,在UHF频段应用中,标签被读写的距离比较远,大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在超市、库房等比较复杂的生产环境里面,一般会有多个天线放在场地里面,哪个天线用什么样的频段?标签接收哪个天线的信号?怎么控制它?天线之间还可能产生干扰,这都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准确的读出RFID的数据。
第三方面,对时间和部署效率的要求。客户的要求千差万别,如果想把RFID设计到具体生产环境里面去,本身需要一个部署和现场调试的过程,同时还要求非常快速地解决问题,这样的矛盾也带来更大挑战。
第四方面,得到RFID数据后,还需要送到应用程序上,对于这么珍贵的数据,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它?沃尔玛的经验是,后台拿到RFID数据之后,先传到28种不同的应用程序去,因此,对数据的整合也是具有复杂性的挑战。
“RFID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每个标签每次只能接收一个信号,如果发射源头多了,就会产生干扰,标签不知道该接受哪个信号,就像收音机一样,同一个时间点只能听一个频段。”司马聪说。
面对这些系统工程上的难题,REVA公司认为网络化是一个好的办法:放一个智能化的网络枢纽,根据这个枢纽装置对RFID天线定位做最优控制,包括对频段分割最优控制,对每个天线位置最优控制,对所有的读写器和天线时序进行优化。这就使得碰撞和无效的时间减到最低,使得每一台在复杂环境当中的读写器利用率达到最高。
REVA公司的网络枢纽被称为TAP——标签获取处理器,当一个标签被多个天线检测到时,TAP会通过各种算法进行逻辑计算,然后准确告诉用户刚才被读的标签是哪个位置,将标签进行精确定位,解决了互相干扰和串扰的问题。现在,TAP这个产品已经能够兼容几十种RFID读写器,这又解决了一个异构平台的问题。司马聪说。
同时,TAP支持所有的主流商用软件,包括ERP软件,或者甲骨文、SAP、IBM、微软等公司的提供的系统软件。如果企业用户需要自己开发应用,还可以使用TAP中提供的开发包,对应到每一个自己开发的应用软件,这样也可解决数据整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