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会上采访了多家企业,他们谈得最多的是政策,想得最多的是成本。
一位来自徐州的纸模制品公司的销售经理告诉记者:如果没有“6号令”,也就没有纸浆模塑行业的发展;但如果目前的成本再降不下来,纸浆模塑行业也会走到尽头。这话听起来有点儿玄,但并不为过。
产业调整引发膨胀效应
1999年1月22日,国家经贸委发布了“6号令”,公布了首批资源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目录,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被列入限期淘汰项目之中,到2000年底停止使用。此令一出,从产业部门到社会各界一片哗然,难道人们最常用的餐盒确实要变了?人们在争论,在观望,也有很多人似乎看到了由此带来的巨大商机。于是乎,各类替代品项目纷纷上马,一哄而上的“环保餐盒”一开始就出现了无序竞争的苗头。
同年11月19日,国标呼之而出。《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通用技术条件》、《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降解性能试验方法》两项国家标准发布,2000年1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此前,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曾决定,在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国家标准正式颁布以前,各地新建或扩建此类项目,不论投资大小及资金来源,一律暂停审批,未经审批的此类项目,各级银行不得予以贷款,进口设备不准放行。但这一决定并没有遏制住“6号令”所带来的膨胀效应,仅纸浆膜塑行业就由原来的几十家企业发展到现在的300余家,年生产能力30亿只,其生产规模潜力已可与EPS餐盒抗衡,再加上光-生物双降解塑料餐具、植物纤维型餐具、淀粉类餐具、纸板型餐具等四个“兄弟”,其生产规模已远远超过一次性发泡塑料的生产规模。
政策的出台仅仅是开始,真正的大战还在后头。就目前而言,一次性餐具市场已进入战国时代,五位兄弟已开始摩拳擦掌。
成本价格决定市场范围
在同与会代表的交流中,得知产品的成本高低成为了产品是否能销得出去的关键。在目前双轨制的状态下,发泡塑料餐盒因为成本低,每只仅售0.08元,在价格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质量过硬,所以仍占有一席之地,尤其在快餐业,人们使用的仍是发泡塑料制品,约占整个市场的三分之一;而在使用一性餐盒量巨大的铁路部门,由于铁路部门强调餐盒“以纸代塑”,刺激了纸浆模塑餐盒的需求量。但这并不是纸模餐盒大一统的势力范围,与之相抗衡的光-生物双降解聚丙烯塑料餐盒,因其价格相对便宜,还是在铁路旅客列车上大行其道;在航空客运业,由于其行业本身附加值高的特点,需求高品质的一次性餐盒,这就使在材质上占优势的纸板型餐具大受欢迎。看来纸浆模塑餐盒要想在市场中站住脚根,处于不败之地,还需要降低成本。
那么,从哪里减才是最实际的?有关专家指出,纸浆模塑餐盒的成本构成无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机械设备;二是制造所用的添加剂;三是企业管理。在这三个环节中,机械设备的成本过高是导致纸浆模塑制品价格较高的原因之一;其次是添加剂的成本过高。据说,大连绿洲集团研发的添加剂在不影响餐盒品质的前提下,能够比进口助剂价格低70%,如果这样的话,其成本将大大降低。但就目前而言,企业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因此目前出现了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惜血本竞相压价的现象。
有一个比喻很能说明问题:如果把机械制造企业与制品企业分开,分别输入500cc血液的话,经过这两年的发展,机械制造企业不仅没少,反而略有盈余,而制品企业就只剩下100cc了!一位来自武汉的企业家对记者说:“我们从1996年建厂以来,一直都处于亏损与半亏损的状态之中,为的就是想在年底发泡塑料餐盒走出市场之后,争占市场的最大份额。如果到那时国家的产业政策不能得到彻实执行的话,我们可就惨了!”
环保产品并非十全十美
在展示会的研讨会上,大连绿洲食品包装有限公司的特别顾问李先生关于《为纸模快餐具之“短”说几句话》的一段发言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两大类五种类型的替代品种中,哪一种更环保,更具竞争力呢?
翻阅相关资料,记者发现:从产品生产、使用的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上看,就纸制餐具和塑料餐具而言(其它类型目前产量还不成规模),两者的原料生产对环境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染:前者表现为纸浆模塑是以纸浆板为原料,造纸本身带来大量污染;后者表现为原生塑料工业污染排放量大,污染物组成复杂。虽然两者在造纸和塑料工业的产量中占的比重很小,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的办法只能是对三废污染治理实行“三同时”,对老污染限期改造,不达标的关闭停产。
怎样处理一次性餐具,才能做到无污染?除了在材质上进行创新外,还应在回收再利用上下功夫。
从目前的两大类五种类型替代品看,回收工作依然迫在眉捷。如能有效地实行严格的回收制度的话,回收再生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拿纸浆模塑餐盒来讲,由于材质是芦苇、蔗渣、麦草,加入相应的助剂,抄选后还可制成餐具,各种性能良好;而非发泡塑料材料,回收后可制成低档塑料用具,特别是CT类餐具具有强度高、耐高温的特点,易再生利用,可以制成办公桌椅、建筑装饰材料;植物纤维类和淀粉类更是具有优势,产品使用后可作为饲料,还可以作为辅助燃料,如不回收,在自然环境中可降解为肥料,做到化土为肥。这样,既消除了长期困扰我们的“白色污染”问题,又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做到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