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正确处理维修费用和维修效果的关系
单纯地降低维修费用而不考虑维修效果是不可取的,印刷业进口设备多,进口备件往往价格过高,而国产备件往往是质量较低,如何求得两者的综合平衡,是一个很重要的管理问题。对于关键部件,必要时一定要使用进口件以提高维修效果对于一些国内可以通过质量控制达到质量要求的部件,可利用自己的技术力量自主研发控制质量,也可以配合国内的相关厂商进行。
9.实行设备信息管理
要注重全过程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及时进行研究和解决。设备采购过程中也要注重从使用维修部门获取信息支持,以保证决策的准确性。另外,还应注重厂家信息情报的收集,为设备采购、维修和改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0. 对设备进行分类管理
根据设备的综合效率,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分类,对重点设备进行重点管理。其主要评定要素:故障的影响、有无替代设备、开动状况、修理难度、对质量的影响、原值等。通过对以上要素进行综合评分,一般地讲,重点的A类设备占10%,一般的B类占75%,次要的C类占15%左右。
三、组织措施的落实和效果评价
1,设备管理的效果评价,要使用经济技术综合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
(1)设备完好率
完好设备的台数与设备总台数的比率。
(2)设备故障率
故障停机时间与生产运转时间的比率。
(3)单位产品维修费用
维修费用与产品总产量的比率。
(4)维修费用率
维修费用与总生产费用的比率。
2.设备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必须通过相应的组织管理措施给予落实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将设备管理放在企业战略的中心环节,做好设备管理的战略规划。印刷业是具有加工服务性质的工业企业,它具有加工性工业生产的一般特点,又具有服务业的营销特点,设备管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2)要提高设备管理的层次,建立设备管理责任制和完善的考核体系。企业一把手要对设备管理给予足够重视,一般要由一位副厂级的领导直接负责,并在各车间、各科室确定专门的主任或副主任,负责本车间、科室的设备管理。
(3)建立全厂的设备管理责任制度,完善考核机制,将综合效果与人员的工资收入直接挂钩。
(4)将全过程管理理念运用于设备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从维修、使用引入到设备定购和设备使用的全过程。
(5)建立以全过程管理、寿命周期管理、预防维修制度为核心的设备管理体系,使设备管理部门从日常维修转变到状态监测上来。
(6)主动利用自身的科技力量。生产企业有多年的实践经验的试验条件,对一些备件的国产化效果最有发言权,应主动利用自身的科技力量进行一些开发工作。如设备上的一些塑料件,机械件等,在国内无法解决而购买原装产品又较贵时,可考虑自主进行国产化开发,可省去一笔不小的开支,甚至有可能形成可外销的产品。
经过笔者近几年的设备管理实践,运用上述观念和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利用以预防维修制度为核心的维修管理方式,我们在产值增加100%的情况下,专职维修人员却减少了70%。设备的完好状态基本达到100%,故障率接近0,有效地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时,维修费用逐年下降,特别是在运用全过程管理法引进新的主力设备后,维修费用大幅下降,千元产值维修费用下降了50%,而且还在生产中更多地使用了进口原装材料,产品质量大为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自主研发的一些备件产品,节省了大量的维修开支,如网纹传墨辊节约60%,塑料齿轮节约90%,照排机部件维修节约99%,印刷滚筒修复节约70%,脱墨离合器节约95%,集中供墨系统节约50%等,极大地降低了设备及维修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