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论
在传统工业中,不论与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还是一般加工工业相比,纸业都是一个颇具特点的产业,在中国特定的体制和资源等条件约束下,纸业的特点还表现出相当鲜明中国特色:例如,它是一个可以选择不同原材料路线的产业,即木纤维(来自木材)路线和草纤维(来自苇、竹、蔗渣、麦草、稻草,麻等)路线。选择不同的路线对纸业发展所需解决的问题及其状态不仅影响深远,而且差异甚大。这个特点类似对源结构的不同选择会深刻影响(决定)能源工业的面貌并进而深刻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又类似某些化工产品(如工程塑料PVC)因选不同的工艺路线(如选择电石乙炔线路线生产还是走乙烯路线)而使产业状况相差悬殊。与世界纸业以木纤维为主(占95%)的“主流路线”截然相返。中国纸业从“一五时期”至今走的是草纤维路线(目前木纤维只占10%左右)。由此不难理解中国纸业几十年来的发展进程中何以贯穿着所谓“草木之争”。纸业即可能成为大范围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最大祸主之一,因其是木材资源的最大消耗者之一和污染环境(生要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也可能成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经营性主体之一,因其需要营造、经营巨大品面积的人工林地(本报告对大面积单一树种林地对生态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弃之不论)。并能对污染进行高标准的治理(对木浆黒液的治理技术已相当成熟、实用)。纸业由其经营的内在需求而对生态环境同时具备正反两面具大作用的特点,在其他产业中难找类似的例子.纸业的这个特点使它理应成为中国实施“可待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产业。由此,中国纸业的大多数专家终生为走“林纸结合”的道路而呼喊,而奋斗.但至今成效不大。 就规模经济而言,纸业也是具有典型两面性的产业。一方面,不论就工厂规模来说,还是就公司经营规模来说,现代纸业都具有级极其显著的规模经济特点。下文将多次提到的“金光集团”,其来华投资纸业的造林计划就超过上千万亩,制浆和造纸工厂的规模下限为60万吨,是一个足具说服力的案例.另一方面,纸业也可能进行相当分散的小规模经管,纸业是一个古老的产业,其规模经济特点是随着技术进步,环保、生态要求的极大提高,以及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大宗商品等因素而逐渐强化的。超大规模经营更是现代纸业的特征.但是,面对纸某些中低档品种需求,在厂家不足够支付甚至完全不支付污染的成本的情况下,小纸厂在中国仍然有相当可观的效益。具有类似特点的产业也很多。即便规模经济最显著的汽车制造业,在中国高额海关税率的“保护”下也出现了太多厂家,并且禁而不止,关而不停。纸业的这个特点,使它很容易走向散、乱、差、脏的极端。比较收入、价格和需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纸是价格需求弹性小的商品;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相当长的发展阶段中,纸的收入需求体性较大。从这两个特点引出的结论对中国制定纸业发展战略至关重要。中国对纸的需求的增长可能远远超过“中国纸业‘九五’计划及2010年发展远景的预测,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纸消费国不是很遥远的事。中国对纸的需求进口依存度有可能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以至不仅使纸(包括纸浆)的进口成为影响外贸、外汇平衡的重要因素,而且使纸的价格的大幅度波动(由于价格需求弹性小所决定的价格运动特点,国际纸业价格资料充分证明了这个特点)成为影响国民经济稳定性、安全性的重要因素。纸业的上述特点,使纸业成为最需要国家这支有形的手加以管理的产业之—,在中国特定的体制环境和资源约束等条件下更是如此。首先,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层面上,需要国家制定国土、森林、环境等规划,并述过法律等手段制定纸业发展的约束条件,指导纸业的发展方向,同时提供纸业充分发展的空间。其次,在行业的层面上,需要国家制定纸业发展战略、确定产业扶持政策及协调纸业与林业及其他纵向或横向联产业的关系。必要时运用产业组纪手段和资源调配能力,促进纸业的现代化进程。在中国的市场机制远未发育成熟的时期,国家在这两个层面上的管理缺一不可。而在市场机制比较完善之后,国家在第一层面上的管理仍将继续以至强化,国家在第二层而上的干预也可能有所运用;如果企业的行业不足以实现国家战略利益和战略意志的话,或者市场调节不足以解决纸业发展中的某些重大问题的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纸业的发展处于完全无战略的状态。少数国有大厂因其需求的特殊性(如新闻纸、钞票纸),仍彼置于计划管理之下,仅在近几年才有实质性的改革。纸业的其他部分则与其隶属的轻工系统一样,是改革中最早市场化的,结果就是无数小纸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仅在这些中、小纸厂造成的污染程度已经危及下游广大地区的生存时,纸业才引起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注。改草开放以来二十年的经验证明,中国目前的市场还培育不出现化的纸业。1996年发生在我国纸业领域的三件大事,无可置疑地使这一年成为中国纸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转折点。中国纸业在这一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外来竞争的巨大压力和我国造纸工业存在的严重问题。“狼”真的来了!来得太快,来得太突然,没有时间反思太多,只能仓促应战。这三件大事几乎在此前后同时发生:第一件发生在中国纸业内部:国家开始认真、严厉地强化对纸厂治理污染的要求,并真正开始分批关闭规模小、污染严重的小造纸厂。第二件是“洋纸”在这一年开始猛烈冲击中国市场,深受其害的中国企业被迫要求政府拿起“反倾销”的武器,而这中国“第一次”反倾销,恰恰发生在纸业。第三件大事是“航空母舰”开进中国——世界纸业的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展开了一系列的战略性投资行动,其规模之大、目标之远、设备及管理之先进,让我们的国内同行目瞪口呆,望“舰”兴叹。而“金光集团”恰恰来自发展中国家,更让我们惭愧而深长思之,中国纸业到了该好好反思自己的时候了。中国纸业终于“混”不下去了.但与大多数加工业不同,中国纸业几乎没有出现过生产能力的过剩局面.1995年前,国内纸业的供求关系从总量来说仍在“自给自足”的范围内保持大体平衡,进出口量不大,近两年,“洋纸”冲击的是中高档纸,竞争力则在于质量和成本(尽管此项“反倾销”案已经裁决成立,但不容否认的是,其成本竞争力仍构成“倾销”的支持因素)。中国纸业之“混”不下去,在于就象是突然发现“狼”(世界已经并继续现代化的纸业)真的来了!与之相比,中国纸业的现代化几乎根本就没有起步,比国内大多数其它产业的现代化还落后的多.中国纸业几十年的“小康”局面也许反而成为使其落后的原因之一吧。难怪来自海外的一位纸业专家经过数年在中国寻求合资伙伴并饱尝苦涩之后说:“从我们的眼光看,中国没有纸业。”“按照我们的标准,现存的纸厂都要铲平重来。”在对纸业有所了解之后,我们听来,这位先生的话并非自大之言,也非刻薄之论。中国纸业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从始至终避开了须由巨额投资和丰富森林资源支持的所谓国际主流路线。这虽然调动了条块分割体制下多方面投资纸业的积极性,大体保证了国内持续增长的纸需求,并支持了国家重化工优先发展战略,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中国纸业超低产业素质和对环境无法估价的污染破坏。中国纸业的生存突然同时面临着双重标准的严重威胁,—是国内环保标准,二是国际竞争标准。这使中国纸业的战略重组不仅牵动全局、触及根本,而且时机紧迫,不容缓行。中国纸业必须彻底反思其发展道路,重新制定发展战略,为此尤其需要—个高瞻远瞩的国家战略。本报告的任务,不是制定中国纸业的战略规划,而是探讨中国纸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可能的战略选择。为此,本报告在卢迈、贺力平三位的研究基础上,集中讨论以下三个问题:一、中国作为世界纸业的第三大生产国面临着生存危机吗?——中国有没有纸业?二、中国不久将成为世界纸业的第一大国吗?——中国要不要纸业?三、中国可能成为世界纸业强国吗?——中国纸业出路何在?一、纸业第三大国有没有纸业?中国已是纸业大国.在持续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中国一系列基础产业和传统工业产品的产量先后跃居世界前列,许多标志着现代化的产业也取得了惊人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了一个量级。由此,“有预测表明,200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五经济强国;2010~2021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或第三经济强国,2050年,中国将成为第一经济强国。就连骄傲的美国人都相信“下个世纪只有中美两国是真正的世界大国”。同期中国纸业产量的增长,保持着与工业总产值的增长“不相上下”的水平。1949年,中国机制纸和纸板的产量仅为10.8万吨,1950年恢复到38万吨,1978年达到39万吨,当时按产量排在世界第十位.1994年,中国纸及纸板产量达到2138万吨,产量挤身世界第三大造纸国,且比较接近居第二位的日本(2852万吨,1994年),不过比美国就差得多了(8066万吨,1994年).1995年中国的产量达到创历史纪录的2812万吨。后两年则由于“洋纸”的冲击和国内强行关闭小纸厂等因素的影响,产量显著下降但第三大国的位子还没有丢。从增长速度看,贺力平把1949~1978年划为第一阶段,平均增长率为14%;1979~1990年划为第二阶段,平均增长率为10%,1990~1995年为第三阶段(重合一年即1990年),牛均增长率高达15%。总的说:“考虑到纸及纸板的产量的增长率按实物量计算,不能充分反映计算对象质量改进所引起的价值变化,所以可能低估了纸业产出与一般工业产出可比的增长率。因为后者系按总产值或增加值计算。若按价值量计算,中国纸业的增长显著高于GDP增长军并略高于工业平均增长率是比较肯定的结论。1995年前,中国纸的进出口比重比较小,纸的供求关系大体平衡在自给自足的水平上(少数中高档品种、部分木浆、废纸依赖进口)。国内供给能力的增长大体满足了纸的绝大部分消费需求的增长,而且基本上没有出现生产能力过剩,也称得上是市场化改革的一个有说服力的成就了。然而中国纸业约32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