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传统方法而言,厚度范围为250微米至1.8毫米的透明薄膜通常由卧式、立式或斜面三辊压延机组生产。在该种生产流程中,采用上光辊将熔体料片挤向线性构型中的主冷却辊。
不过,如果用于生产厚度更小的薄膜,上述线性压平法会导致高取向、热收缩、表面不平及较低的光学性能。由于这一原因,厚度更细的薄膜会经常采用骤冷辊法在流延薄膜线上生产。采用不同的料片粘合辅助装置(如喷气刮刀或真空箱)可保证熔体廉流和流延辊之间的良好接触。根据不同的用途和采用的混合物,薄膜最大厚度可达400微米。但是,超过100微米后,薄膜的暗度和雾度会大幅度增加。流延薄膜由于其低取向和低收缩度而著称。但是,获得的光泽度和透明度却不如相同厚度的线性上光薄膜。
水浴薄膜双面同时冷却,因此,不会出现如厚度更大的骤冷辊薄膜经常出现的蜷曲效应。但是,由于没有采用薄膜几何定型,该薄膜的平坦度较差。
采用上述各种挤塑技术(压延?棍法、骤冷法和水浴法)可以生产各种厚度的薄膜。但是,为实现折中性光学和机械质量,到目前为止,80微米至0.45毫米的厚度薄膜运用以上生产方式还是最佳选择。
薄膜性能和应用
由于两面均采用表面接触式冷却,SML套筒接触法生产的薄膜能保持高光泽度和低雾度。该类薄膜没有流延薄膜经常出现的口模条纹。而且,由于采用了较低的压力,该薄膜具有取向低、内部残余应力低的特点,与传统型压延薄膜(压延技术)相比时,优势尤其突出。另外,该薄膜无内部结构,不会出现微型雾化或桔皮效果。
如果对薄膜的光学性能要求不高的话,可采用价格较低廉的原材料,按一般光学标准进行产品生产。 改善了薄膜表面也能提高薄膜的印刷性。平整的表面能实现更加顺畅、低成本高效率的后续处理,例如印刷和包装。 SML套筒接触工艺现主要用于生产厚度为100-450微米的高透明聚丙烯薄膜。这一厚度范围填补了流延薄膜和压延薄膜之间的空白。该类高等级薄膜用于包装化妆品等专卖产品和热成型产品,采用的包装形式包括透明折盒、泡罩包装、瓶盖、办公用薄膜。
除了生产高透明、消光和压花产品外,该生产方法还可用于生产5层和7层聚丙烯、聚酰胺或EVOH阻隔薄膜,能最大限度地消除骤冷辊法生产中经常出现的模口条纹问题。而且,通过双面接触式冷却和表面上光,可提高薄膜的透明度和光泽度。SML套筒接触法在添加或不添加EVOH情况下进行PET和PE共挤结构挤塑时也能提供上述优点。
生产线概念
SML套筒接触工艺采用扁平模头和套筒接触辊装置来形成熔体廉流,类似压延机组、骤冷辊和水浴线。边缘和部件线轴修平之后,将薄膜成卷或切割成需要的尺寸,然后进行堆垛。
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压辊排列进行各种不同的?辊机配置。关键是保证熔体从模头中引出、熔体廉流引入上光辊隙、第二薄膜表面上光、模头和?辊机便于检修、辊表面便于清洁。
注意的是避免熔体拉伸到模唇的边缘上,在生产熔体强度低的薄身透明薄膜时更应避免上述现象。为保证各种薄膜的优良表面质量,必须对熔体廉流的位置进行调整。有些产品需要在主冷却辊(薄膜上边)上形成熔体料垄,另一些则要求在下边形成。
采用卧式?辊机和立式模头时,可实现相比于珠粒料位置的灵活性,良好的可及度,以及相对于A.M.幅角的熔体引出。SML套筒接触工艺同时将薄膜的上下表面上光,因此不需要对第二表面进一步上光。
加工工艺
SML套筒接触工艺不同于其他工艺的是其薄膜双面上光方式,是熔体廉流以及骤冷辊和正常高光洁套筒(无接头金属带)之间的双面接触式冷却。
也可采用消光和压花套筒代替上光模式。所有套筒均为无接头套筒,因此不存在焊缝。众所周知,由于焊缝不均匀,焊接式金属带会在薄膜表面产生压痕。可根据生产需要对张力进行调整,套筒带也能调整,从而能有效提高熔体料片接触的长度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