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即将加入WTO,面对众多外国大型集团公司的大举“进军”,我们的企业是否也要考虑一下国际市场,将产品“打出去”,以便实现全球经济贸易。而纵观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的出口形势机电产品增长速度快
近年来,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企业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开拓出大片国际市场,出口金额逐年增加。中国农机研究院田恒增高工分析,食品机械出口额在80年代只有300万美元,占当时国内食品机械总产值的1%左右,到1995年达到1.93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29.04%,是1985年的66倍,占当年国内食品机械总产值的10%,1998年食品机械出口额达到8.82亿美元,考虑到工业用炉占相当大的份额(5.74亿美元)与以前统计数据没有可比性,去掉该项还有3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56%,占当年国内食品机械总产值的17%,可以看出增长速度是很快的,超出机电产品出口增长速度。
2000年全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进出口总额27.37亿美元,比上年的22.4亿美元增长22.2%。其中进口14.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1%;出口12.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2%。从食品机械来看,进口额出现几年来的首次增长,进口为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出口保持增长,为1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5%。
包装机械出口额在80年代中期只有200万美元,占当时国内包装机械业总产值1%左右,到1995年达到3554万美元,比1994年增长47.05%,是1986年的17.7倍,占当年国内包装机械总产值的3.7%,1997年包装机械出口总额达到4955万美元,比1995年增长39.4%,占当年国内包装机械总产值的4.5%,出口增长速度也是很快的。2000年包装机械进出口都保持增长,进口为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出口为0.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7%。
进口设备数量减少
据了解,80年代中期,我国引进食品和包装机械数量还是较大的,1984~1986年3年间引进食品和包装机械价值约6.8亿美元,仅1985年就进口3446台(套)食品机械,价值10亿元(2.9亿美元),相当于我国食品机械工业的总产值。其中进口最多的是饮料加工机械,有142台(套),价值5.38亿元(人民币),占进口总费用的21.5%。1984~1986年3年进口包装机械3186台(套),共计64421万美元,超过了当年的国内包装机械总产值。其中直接用于包装工序的包装机械最多,占进口总数的53.7%,包装容器制造机械次之,占21.3%。
1986年以后,由于我国各类食品机械和包装机械相继问世,产品品种增长较快,同时,国家对进口设备采取了控制措施和财政开支及外汇紧缩,进口量开始减少。国内食品和包装机械所占国内市场份额加大,占75%左右。但最近几年又出现进口设备的高潮。
据1994年底海关调查统计,进口食品和包装机械18亿多美元,基本上和国内生产的机械设备持平。1997年食品机械进口65905万美元,包装机械进口118341万美元。1998年食品机械进口37031万美元,包装机械进口143502万美元。从统计数据可看出食品机械进口有所减少,但包装机械进口上升。这是因为包装机械是整个加工最后工序,它的工作可靠程度直接影响整个生产线的工作效率,我国包装机械有不少品种工作可靠性与国外设备还有很大差距,另外不少大型关键设备短缺,因此进口量大。
低价格优势应向技术优势转变
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尤其是亚洲东南亚经济的复苏,经济发展越来越国际化,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的价格低优势应向技术优势转变。
田恒增高工指出,从1994年、1995年的出口来看,东南亚和非洲的贸易额很少,而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的技术水平和价格优势非常适合这些国家和地区。从国内情况看,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每年以较高速度增长,但与发达国家一般出口额占总产量的30%~70%相比,还远远不够,从出口构成、出口主体及效益等方面分析,也存在不小的差距。
出口构成上,虽然有些像小袋包装机、灌装生产线,方便面生产线出口,瓦楞纸板线等技术水平较高产品或成套生产线出口,大多数出口产品是低附加值产品、简单产品和单机。一些技术密集的高档产品和大型成套设备技术力量不足。食品和包装机械出口主要是靠数量的大幅增长实现的,而且基本依靠中小企业齐上阵来实现的。由于出口企业规模过小,集约化经营程度低,出口效益不理想,大部分产品是以低价格优势争来的市场,导致出口增长和出口效益不同步,今后要向高技术含量产品过渡,形成大型企业集团出口的局面。
到“十五”末期,如果食品机械出口额占当年的食品机械总产值的25%(不含工业炉的统计),预计当年的出口额将会达到66亿元人民币,包装机械出口额占当年包装机械总产值的10%,预计当年出口额将达到17.6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