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皮包装  真空包装机  礼品包装盒  瓦楞机  光电传感  钉箱机  缠绕机  包装  废纸  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市场分析 » 正文

第六章 塑料包装材料的二次加工及周边材料的生产(九十九)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1999-10-29   来源:中国包装网   责编:中国包装网   浏览次数:535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根据ASTMD3539-76(81)的规定,溶剂的挥发速率是用Shell薄膜挥发仪,将一定体积的溶剂分布在标准面积的滤板上,在一定的温、湿度下,气流以一定的流量通过,记录一定时间间隔的挥发量,并将挥发量,并将挥发量为90%的挥发时间(t90)与醋酸丁酯挥发量为90%的时间(t90=456s)的比值,称为该溶剂的相对挥发速率,即

R°=456/t90

  式中:R°——单一纯溶剂相对于醋酸正丁酯的挥发速率
     t90——单一溶剂按ASTM3539-76(81)规定的方法挥发90%体积所需时间,s
     456——醋酸正丁酯的t90。时间,s
R°<1,溶剂比醋酸正丁酯挥发速度慢,相反,R°>1,溶剂挥发速度比醋酸正丁酯快。
  油墨中溶剂的挥发速度不仅同油墨中各个溶剂的挥发速度有关,还同溶剂在油墨中的扩散速度有关,溶剂分子越小,形状越规整,从油墨里面扩散到油墨膜层的速度越快,则挥发越快。各种聚合物都有保留溶剂的能力,各种溶剂在聚合物中的保留能力是不一样的,表6-24为聚合物中溶剂保留能力的大小比较(按醋酸正丁酯的R=1.0)。
  表6-24 聚合物中溶剂保留能力的大小比较

溶  剂 Rv° 溶  剂 Rv° 溶  剂 Rv° 甲醇(最不易保留) 4.1 醋酸正丁酯 1.0 醋酸异丁酯 1.7 丙酮 10.2 5.4 2,4二甲基戊烷 5.6 二甲氧基乙醇 0.5 醋酸二甲氧基乙酯 0.4 环已烷 5.9 甲乙酮 4.5 醋酸二乙氧基乙酯 0.2 二丙酮 0.1 醋酸乙酯 4.8 甲苯 2.3 甲基环已烷 0.3 2-乙氧基乙醇 0.4 二硝基丙烷 1.5 甲基环已酮
(最易保留)
0.2 正庚烷 3.3 二甲苯 0.8 二丁氧基乙醇 0.1 甲基异丁酮 1.4    

  溶剂在聚合物中的保留能力同单一溶剂的挥发速率和溶解能力并不平行。聚合物分子链上有极性基团,如羟基、羧基,产生氢链时会降低溶剂的扩散速度。当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Tg>室温时,溶剂容易残留在油墨中,成为增塑剂,只能慢慢地被释放出来。氢键的存在大大地限制了挥发速度。混合溶剂在油墨中占50%~70%。

  24.油墨中的颜料有哪些特性?在油墨中如何配制配方?
  答:颜料是油墨中赋予色彩的材料,有有机颜料、无机颜料和染料之分。染料是一类在水、醇和机溶剂中均能均匀分散和溶解的一类有机颜料。颜料有以下几个特性要求:
  ①着色力:着色力是某一种颜料与另一基准颜料(一般为白色)混合后,各种彩色或墨色颜料对白色颜料的着色能力。
                   A
                 —— ×100%
                  B

  式中:A——待测颜料所需白颜料量
     B——标准颜料所需白颜料量
  着色力是颜料对光线吸收和散射的结果,着色力主要取决于吸收,吸收能力越大,着色力越高。
  ②颜色的遮盖力:颜料加在透明基料中使之成为不透明,完全盖住基片的黑白格所需的最少颜料称为遮盖力,通常用g/m2(干颜料克数)来表示。遮盖力是颜料对光线产生散射和吸收的结果,主要靠散射(尤其是白色颜料)。
  ③吸油量:以100g颜料所能吸收的精制亚麻油的最低克数来表示。在定量的粉状颜料中,逐步将油滴入其中,使其均匀调入颜料,直至滴加的油脂能使全部颜料粘在一起的最低用油量就是吸油量。
  此外,颜料的耐热性、耐候性、耐溶剂性及细度,对油墨的质量也有重要的影响。表6-25为油墨用颜料的细度。表6-26为着色剂的热稳定性。
  表6-25 油墨用颜料的细度

一般颜料 <1.0 TiO2 0.25 炭黑 0.01~0.1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1、中国包装网运营的信息资讯发布平台,在任何情况下,本网所发布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的建议,任何人和企业据此进行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本网平台不承担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联系方式:0579-82057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