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凹版印刷中的故障、故障原因及解决办法如表6-36所示。
表6-26 凹版印刷故障及解决办法
干燥速度如果太缓慢,就会导致析出,使导辊污染、粘着,油墨过多地渗入纸张,使纸张卷曲或因残留溶剂量的增加而发出臭味 ①稀释溶剂的干燥速度太慢
②版深度过于深
③烘干机的能力不足
④印刷速度提高太快 ①用专用溶剂不能充分满足要求时,应并用快干溶剂
②如果不得不采用较深的版深度时,应使用快干溶剂,并慢印刷速度
③烘干能力主要应依靠风量(或风速),而温度则在其次
④印刷速度应由烘干机来决定,同时也要看包括残留溶剂量的程度在内的油墨好坏而定 跑色
阴影部分的油墨转移状态形成细小的浓淡不均,很不好看。尤其是绿色系的印刷上特别多见 ①凹版的深度太深,油墨的粘度太低
②由于某种原因影响了油墨的流动性
③油墨的温度低 ①采用干燥快的溶剂,以高粘度的油墨印刷,可尽量提高刷速度,加快干燥。检查是否错用了溶剂,以及不同种类油墨的混合错误,更换新的油墨
②绝对不允许跑色时,应在制版时改变版网的角度和线数
③在使用前用热水等加温 卷曲
这是一种印刷物向内侧卷曲的现象,不仅制品难看,而且给二次加工带来困难 ①由油墨溶剂造成的薄膜膨胀
②油墨膜和薄膜因温度、湿度变化而产生的膨胀率不高 ①和油墨厂联系,改为尽量不使用薄膜溶解膨胀的溶剂
②应尽可能选用含可塑化自由载体的油墨。此外,从制版上想办法(尽可能以较浅的版深来再现色调)以及在薄膜背面涂布防卷曲剂等 导辊引起的故障
印刷涂膜附着于导辊上,形成污染,在油墨膜上产生点状空白或斑痕 ①油墨的干燥速度和印刷速度不相配
②油墨与薄膜粘接不良 ①使用快干溶剂或降低印刷速度,并充分发挥冷却辊的作用
②在油墨中添加石蜡,以增加其剥离性和耐摩擦性 起皮
油墨盘中的油墨有一部分表层干燥,形成一层皮膜。这一皮膜附着到滚筒上,版面形成凹凸不平、刮刀痕、污染的现象 ①油墨干燥过快。或是流动性差,油墨沉淀并已干燥
②油墨盘的结构不好,产生不流动的滞留部分。从干燥机漏出的空气烘干了油墨的表层 ①不使用干燥过快的油墨,变质现象有损于油墨的流动性。在油墨盘中飘浮一些聚乙烯管也是一种方法
②设法将油墨盘制成油墨在印刷过程中能均匀流动的式样。此外,应使干燥机的排风量稍大于送风量,并防止空气从烘干机漏出。如果干燥机漏风则应采取覆盖措施,不使风吹到油墨上 粘印
前一版印刷的油墨又到下一版的版面上的现象 ①油墨的粘着力不充分
②前一版印刷的油墨膜又溶解到下一版面上 ①参照“粘合不良”项
②对于容易再溶解的油墨型需要注意。第二版以后各版的油墨要使用溶解力较低的溶剂稀释。此外,印刷速度过慢也是一个原因,所以要提高速度 弧坑 对印刷面进行强热烘干时,表层的干燥进展迅速,被密封到里面的溶剂突然沸腾喷出到表面 急骤地热风烘干只能促进表层的干燥,因此烘干机最好采用低温-高温-低温或者拱型温度曲线式。另外在油墨清化中最好使用干燥慢的溶剂,以减慢干燥的速度 凝胶化
油墨丧失了流动性,凝固成胶状的现象 ①由于低温而胶化
②混入异物或错用了溶剂
③由于化学反应 ①保持高于凝胶化点的温度,并对油墨进行搅拌
②检查是否因混入水分而造成变质,混用了不同种类的油墨,或是用错了溶剂
③对于使用异氰酸酯的两液反应型油墨,如果使用过的残存油墨已经严重变质就不要再用 光泽不好
没有光泽,没有油墨或清漆所具有的光泽感 光泽不好大部分是由光照过度引起的,同烘干条件有着密切关系 光泽不好的多数原因是光照过度。不仅是光照过度,在风量过大、热量不足时,对于获得应有的光泽也是不利的,因此应采取控制风量,充分加热烘干的方法 重影
在版的未刻蚀部位也转移上影子式的油墨痕迹现象 ①油墨附着积累在版的铬面上,没有被刮刀刮尽而转移到了薄膜上
②前一版面印刷的油墨在下一版的白色空面上再溶解,在下一版面的图像范围之外呈现出浅淡色的影像 ①用纸揉擦粘着有油墨的铬面,严重时或试行再镀铬,有时也可以用换新油墨的方法来解决
②低速运转时需要注意 残留溶剂
印刷物中残留的有机溶剂,除了是堵塞、卷曲的原因之外,最后还会导致制品发生臭味 由于油墨性能的原因 各种油墨的残留溶剂量的程度是和所使用的粘合剂圾机溶剂气体透过率成反比的,所以可以说是固定的数值。因此应该事先从油墨厂取得各种油墨性能的数据,用快干性溶剂来降低残留量的方法基本上是没有太大效果的 残留量
残留量的程度可以很容易地用气体色谱仪定量出来,但在异常值时也可以嗅辨出来 ①由于油墨涂膜的干燥条件或干燥机效率的原因
②由于薄膜所用的树脂性质 ①使用快干溶剂以及采用不伴有热量的过大风速进行烘干时,可能会只促进表层干燥而阻止内部的溶剂脱出。最有效果的烘干,必须具有使溶剂分子从图相中扩散出来的热度(高温)和时间
②不同种类的薄膜残留量可能有很显著的差异,因此应该从制造厂取得有关残留倾向的预备知识。此外,对于树脂被覆薄膜,特别是对于PVDC被覆膜的结晶化度应加以注意 网线
指印刷面上的油墨固化或网线成毛刺状转移到薄膜上的油墨网点状态,在应该涂布的阴影部分形成各自独立的小点,形成网目形状 ①油墨干燥过快,转移后的油墨在流匀之前就已干燥固化
②油墨粘度过高
③在制版的阶段把网幅做得太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