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肆虐,国内大大小小的各行各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旅游、运输、餐饮等服务性产业,更是首当其冲。香港特区、台湾省仅一天就有195班航班被取消;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的餐饮营业额已下降了1/3;重大的商务活动、国际性会议则被无期限地延长,那些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比如广交会、上海国际车展等国际性展览多带着遗憾而草率告终。这样的结果导致人们对今年的GDP指数预测不再乐观。第一季度9.9%的增长率曾让众人信心倍增,而如今专家们只能用7%~8%来传递一个模糊概念。更有预言称,今年国内市场的进出口总额将比预计减少100亿美元,外商投资将减少10亿美元,前提是疫情能在6、7月平息。
印刷业自然不例外。作为加工行业的印刷业对其他行业有着天然的依赖性,它们的一举一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印刷业。随着时间的推移,SARS引发的种种症状也在印刷业身上日益凸显。
SRAS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买东西的人少了:商场显得冷清而空旷,随处可见的宣传单消失了;出门的人少了:以前较为紧俏的机票、火车票等,如今已大量过剩。不景气的景象随着活跃的SRAS病毒也传染了印刷业。
让我们先来看看报纸印刷。以北京为例,“五一”前夕,由于SARS刚刚进入人们的视线,各报纷纷增加版面,加大SARS宣传力度,同时广告也正常投放,那时报纸的印量还比较大。而节后,随着人们对SARS的日渐恐慌与疲惫,广告投放量和受众人数急剧下降,许多报纸出现了减版现象。某大报原计划推出旅游专版(与往年相同),SARS的不期而至不仅使计划泡汤,已定好版位的客户相继撤版,还造成了600万元的经济损失。据一位报业人士观察,《信报》由非典刚开始的90多版,减少到了24版,而其正常版面是48、56版;《改革报》从80版减到了40版,《北京晚报》同样出现了减版情况。目前除了一些大报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等还照常出版外,部分小报已经在报摊上寻不见踪影。由于报纸经营不景气,大幅度减少印量,报纸印刷厂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有人预测,受SARS的影响,人们的消费、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社交时间少了,有更多的时间坐下来阅读,书的需求量将会增大。事实上,由于SARS肆虐,人们进出书店的几率大大减少,据了解,80%的北京图书批发市场已经关门,个体书商基本已停止营业;北京图书大厦往年销售额日均七八十万,而今只有十几万。出版社同样调整了近一段时期的出书计划,延缓、取消近期的业务。这自然殃及到书刊印刷企业,加上书的出版周期又长,活源的严重不足使相当一部分书刊印刷厂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有知情人士透露,个别知名印刷企业自5月以来,已处于停业状态;还有的则是停停开开,“闲煞了工人,急坏了老总”。昔日的繁忙景象再也没了踪迹。
在SARS的冲击下,快印店(部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快印原本为一些展览或商务性活动提供及时宣传服务,往往是活源集中、时效性强。由于SARS的到来,那些原本要在国内举办的各类大型商务活动、展览、会议纷纷取消或延期,于是宣传计划改变了,要出的展会快报、宣传册子也取消了。会展经济的不景气使快印店(部门)丢掉了一大笔业务,也让这个曾被视作印刷业的新经济增长点面临经营惨淡的困境。
一位印刷厂厂长证实了这一点。据他介绍厂里本来接了“潍坊风筝节”的一些业务,因SARS的缘故,风筝节取消了,结果许多谈好的业务只能不了了之。为解决活源不足带来的影响,大多数快印店(部门)一改“五一”加班的惯例,开始休假。
不过这位厂长同时也表示,由于快印本身的业务量并不算大,企业也未将其作为重点,即使这一块出了问题,企业也不会大伤元气。
意外商机
与战争相比,SARS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恐慌也为某些特殊的行业创造了意外的商机,它们的意外收获同样使印刷业获益。尤其是人们对防治非典相关物品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