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历史资料记载,20世纪30年代以前,广东印刷业多用手工印刷;3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些电动设备印刷机,如凸版平台印刷机、印报的四开或对开铅印机等,初步摆脱手工操作。至广东解放前夕,全省印刷厂不足百家(有人统计为70多家),职工约2000人。省会城市广州也只有20多家规模很小的印刷厂,且多数是为报馆服务的,印刷工种单一,印刷品种单一,图书、报纸、期刊印刷全部使用四开或对开铅印机,年画则要使用古老的木刻版印刷。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同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印刷业的发展。解放后成立的南方印刷一厂、南方印刷二厂、新华印刷厂、广东人民印刷厂等是我省社会主义书刊印刷业的开端。随后又相继成立和组建了一批国营、集体所有制印刷厂。至1952年仅用三年的经济恢复时间,全省就已印刷图书近400种,总印数1.55亿册;印刷期刊50多种,总印数1000多万份,生产能力大大超过广东解放前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50年代中后期,重新调整、组建了几百家印刷企业,使全省印刷业的分布更加合理,印刷能力、印刷质量都得到了提高。各县都有了一家以上的印刷企业,中等以上城市则有多家具有一定规模和印制不同品种的印刷企业,产品从单一的凸印发展到平印、凹印等品种;印刷企业也开始形成了专业性的分工,有书刊印刷厂、印报厂、包装装潢印刷厂,有排字、制版、装订厂,有印金属、印玻璃、印华丽板、印软管等专业厂。
进入60年代,广东的印刷企业开始更新换代,以较好的印刷机械替换了原有的陈旧设备。60年代中期广东的书刊、报纸印刷,优于包装装潢印刷,而在印刷设备、技术、产品质量水平方面与香港不相上下。香港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课本和教学参考书印件委托广东印刷。只是由于后来的10年内乱,广东印刷业才被香港抛在后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东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印刷业也得到空前的发展。1979年以来的20年,是广东印刷业发展最快的20年,也是最为辉煌的20年。
1987年有个统计,全省印刷企业2128家,比1978年增长2.2倍,是“文化大革命”后期的5倍。固定资产净值7.8亿元,工业总产值11.2亿元,从业人员97826人。这一时期广东印刷业的一大特点是,国有、集体所有制企业占绝对优势,其中国有企业252家,占总数的11.8%;集体企业1238家,占58.2%;“三资”企业16家,占0.8%;个体、私营和其他企业621家,占29.2%。另一个特点是在工业销售产值中,书报刊印刷产品占50%以上,社会零件印刷也占有一定比例,而包装装潢印刷品的产值还不很高,正处于蓄势待发阶段。(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