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以来,受非典疫情的影响,人们尽可能地减少了外出消费的次数,旅游、餐饮、娱乐和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受到冲击。4月份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减少60%,交通客运量急剧下降,北京市餐饮业出现3年来的首次下降局面。“五一”期间,北京的大中型商场每日的营业额同比下降了60%以上。
从总体来看,非典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消费需求,使当前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但细细分析,不难发现,不同行业、不同产品受到影响的程度甚至是方向却有所不同。非常时期也有消费热点。
受到疫情直接促进最为明显的是健康类商品和食品。一个多月来,药品、医疗器械、卫生和消毒用品明显供不应求,保健食品和体育健身用品市场迅速升温。同时,随着外出就餐的减少和对饮食营养重视程度的提高,人们花在“菜篮子”和“米袋子”上的钱多了,特别是绿色食品备受欢迎。
其次是通讯和网络消费。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许多人虽然外出少了,但消费却不见得少。现代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扩大了人们的生存空间。近来,人们纷纷增加了打电话、发短信、上网购物娱乐的频率。4月份,北京本地网络通信话务量比3月份增加了30%;从4月底开始,263网络集团的个人接入服务每天的用户使用量和数据流量都达到了往年同期水平的2倍到3倍;各大网站的网上商城也都在忙着给消费者送货。
还有就是汽车。“看的少,买的多,销量增”,近来的车市就是这样红火。“开自己的车防非典”成了当前最主要的买车动机,持币待购者纷纷提前买车。北京北方汽车交易市场4月份销售量比上月增长26.5%。1—4月,国内最大的轿车生产企业上海大众的轿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105.7%和78.3%。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目前全国各地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力争将非典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而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应该承认,扩大消费,困难不少。但是只要我们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趋利避害,增强应变能力,办法总比困难多。事实上,即使是困难重重的服务业,也有在危机中生存的好办法。比如餐饮业当中就有不少餐厅提供送餐到家的外卖服务;许多商场的电话购物热线成了眼下销售商品的主渠道;交通运输企业也纷纷将重点转向货运服务等等。
专家认为,要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除了在政策上扶持那些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外,还必须抓紧培育在非常时期新涌现出来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当前要大力改善消费环境、调整消费政策,在机遇中乘势而上。政府要完善鼓励和引导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尽快清理那些抑制消费的不合理政策;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假冒伪劣商品,营造安全消费环境;继续发展信贷消费,完善金融服务。当务之急是要有针对性地制订和规范健康类相关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标准,引导企业调整开发和生产力度,以满足市场需求;建立完备的物流体系和网上支付系统;抓紧出台汽车产业和消费政策,进一步扩大普通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供给,规范和改善电信、互联网业务的消费环境,推动扩大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教育、网上文化娱乐及全民健身等方面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