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至19990年)
包装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振兴包装事业。根本改变包装的落后面貌靠发展包装科学。这是一个战略目标。我们本着这个总精神,开展工作。十年,主要贯彻一个方针,即大办包装科技的方针。实行生产、使用、科研相结合;科技、情报、协调相结合和群众性、行政性、社会性相结合的三结合。
一、建立一支新型的包装科技队伍
所以讲新型,是指这个组织是跨地区、跨部门的;干部都是兼职的;官民结合以办实事为宗旨的。由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84个地区;由中央轻工、经贸、商业、林业、农牧渔业五大部,以沿海经济发达、交通要道的大、中型骨干企业为主体的,吸收全国积极从事包装生产、使用包装,研究包装的150个企事业单位的经理、厂长、总工、所长参加,建立了科技、情报中心站。下设7个分站、四个专业组(科研、改革、设备、综合),组成全国科技情报网络。共有14万职工、5,000名科技、工程人员、500名兼职科技情报员。成员单位数比1981年建站时增六倍,情报员数比建站时增十倍。中心站的主要成员有全国生产纸包装材料、纸包装容器的国营、集体、乡镇大中型骨干企事业单位。这一科技情报网络系统年产值达13亿元,年利润达6亿元。
由骨干成员单位的四十余名经理、厂长、总工兼任中心站技术顾问、分站长、专业组长及联络员。他们在积极完成本企业敏忙的生产任务下,还为中心站尽义务,每人都有自己的分工,不设虚职。北京包装装潢制品厂、北京制本总厂、北京造纸包装所和京外的华丰、天津、红叶等纸厂长期派员在中心站轮流值班。宏文、民丰、青州、武汉、北京、上海、沈阳等造纸、包装企业也经常派员到站参加突出性工作。每个科技情报员每季或每月向中心站反映生产、科技、管理及思想动态等情况。十年有8000多人次书面、电话、口头反映。其中:70%系企业领导干部。许多干部在企业是领导,有的还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等著名人士。而他们在站里是服务员,普通一咒。开会时既是组织者和代表,又是工作人员。这已经形成一种制度。反映了企业与中心站的紧密性,企业是中心站的基础,中心站是企业的参谋部,两者结合才能办好中心站。
在邱纯甫会长、薛灵山主任的关自关怀下,站的工作有了进步,十年,涌现出象许鸣岐、解家善、张贞契、孟祥海、赵玺增、郝俊鹏、汤培仁、梁镜明、钱致礼、游致敏、唐烛明、卢良铎等一大批能上能下的高级科技情报员,又有象丁梓高、李士昌、刘新云以及苏兴先、陆毅、王福益、张美兰、阎庆镛等等许多埋头在第一线苦干实干的积极分子。这些基础力量是促成这个站能够兴旺发达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支队伍的又一特点,由于生产、使用、科研单位在一起,可以相互广泛听到各方面的意见,便于改进工作,较准确的安排产品计划,提高服务水平等。据不完全统计,相互无条件或优惠的技术协作、培训人才、协调原材料等有百余次之多。如:青岛纸箱厂、华丰纸厂、龙江 永发包装实业公司等等企业都曾多次帮助兄弟厂而获好评。
就是这样,从包装材料、包装容器、包装机械、包装管理等从事不同分工来自五湖四海的成员,为了一个共同发展中国包装工业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相互帮助、相互关心,使这个站朝气蓬勃,能办些实事而吸引人。可否这么说,这个站已从婴儿到幼儿,从漫长又短暂的十年中,虽迈出了第一步,也只能说明是昨天。作重道远,“团结协调、创新求实”仍是我们今天和明天的任务。
二、科技进步促企业进步
纸和纸制品包装是个大行业,也是个老行业。在改革开放年代,面临着设备陈旧、优质包装材料不足的两大问题。因而立足国内,因地制宜的进行设备改造,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是并举的两大任务。各企业看准了这一形势,采取不同措施,实现计划,使这个老行业有了迅猛发展,出现了新面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