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外闯荡多年的呼市人曾感慨地说:“无论是在北京、上海,还是深圳、广州,走多远也能喝上家乡的牛奶。许多外地人也是通过 ‘伊利’、‘蒙牛’的牛奶认识内蒙古大草原、认识呼和浩特的。”话语中流露出浓浓的乡情,还带着几分自豪。
如今,每天从呼和浩特运往外地的鲜乳及乳制品超过2000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的乳业天然绿色食品已经畅销全国31个省市区、270多个地级市区,并打入香港市场,品牌的知名度和产品的覆盖率居全国同行业前茅。那一袋袋、一箱箱软包装的液态奶,不仅为出门在外的呼和浩特人撑起了脸面,而且使奶业成为呼和浩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
奶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发展。今年上半年,在全国42个中心城市中,呼和浩特市规模以上不变价产值速度高出这些中心城市平均水平27.9个百分点,发展速度居第一位。其中,乳业的高速增长对全市工业快速发展功不可没。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液态奶产量达到27.34万吨,是上年同期的2.15倍。乳品企业完成现价产值23.23亿元以上,新增不变价产值8.51亿元,拉动轻工业增速提高27.4个百分点。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围绕“奶业兴市”战略,进一步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广大农牧民种草养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畜牧业尤其是奶牛养殖业得到跨越式发展。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奶牛存栏 17.5万头,比2001年末增加24.11%;奶产量24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63.25%。养殖业带动了青饲料和青贮、优质牧草种植业。全市近两年先后投资800万元用于青贮和优质牧草种植,今年青贮饲料种植达40万亩,优质牧草也达40万亩。奶牛养殖乡村因大量粪肥还田,土地有机质增加,地力明显提高,粮食产量增加。据统计,全市还有10万人直接从事奶牛饲料生产供应、收奶、运输、加工、印刷包装、经销等与奶业相关的行业。
塞外“青城”呼和浩特背靠内蒙古大草原,有着丰富的天然牧场,奶牛饲养历史悠久。如今奶牛已成为首府农民致富的“摇钱树”。全市9个旗县区、77个乡镇中,有5个旗县、24个乡镇、300个村实现了奶牛集中养殖,其中120个村的奶产量占到全市的70%以上。在全市率先建立奶牛养殖小区的赛罕区碾格图村,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是自治区农牧民纯收入的3倍。据统计,2001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中有340元来自养奶牛,全市奶牛养殖户平均每头奶牛年纯收入3000-5000元,4万多养牛户户均收入8300元。难怪农民们形象地说:“养一头牛领了一个存折,养十头牛开了一个银行”。
如果说农民们紧紧牵住了“立奶为业、养牛致富”的“牛鼻子,那么,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两大乳品企业——伊利、蒙牛则是实施“奶业兴市”战略和呼和浩特实现建成“中国乳都”构想的火车头。2001年,伊利、蒙牛两大龙头企业分别以70%和193%的增长速度发展,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效益,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伊利、蒙牛商标先后被国家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两大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全市奶业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现在,呼和浩特奶业发展已基本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和种植、养殖、加工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济格局。伊利、蒙牛两大公司为了建好奶源基地,近两年共为农民提供购买奶牛款2亿多元,与4.6万养牛户签订了奶源订单合同,企业与家户结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从而保证了奶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