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转型:放缓书业滞胀
“由于成本加大,对于今年的图书选题,出版社现在是采取‘保一批、缓一批、停一批’的政策。纸价上涨影响到了重版和常销书,一些出版社目前采取‘死扛’政策,正好可以压缩一批平庸选题。”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潘凯雄如此感慨。“死扛”表面上是一种消极应对的措辞,然而在“死扛”过程中若能够使一批重复选题、同质书远离市场也未必是坏事。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则表示,虽然目前人民社还没有压缩选题的计划,但会进一步优化选题,为大众读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图书。
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的同质类图书是库存积压、书业滞胀的主要“元凶”,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纸价上涨催化了出版社优化产品结构,加大了对平庸选题、同质选题的淘汰率,有助于出版社策划好选题、出版好图书,减少材料涨价带来的负担。江苏教育出版社也将在2008年对部分发行量过小的助学类图书进行整合,把产品做精。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发行部经理李亚峰告诉记者,此前,各社的选题委员会更多是从内容角度论证选题,在优质选题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所谓的审查往往流于形式。目前,纸价上涨的压力直接与经济利益相关,审查选题时开始强调经济因素的考量。尽管这并不是选题优化的有效途径,但却从反向推动编辑部门挖空心思考虑选题的含金量,避免大量资源的浪费。
除了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纸价还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新产品研发速度,压缩了图书印量。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公司董事长汪继祥坦言,集团因纸价因素增加的成本达到了3000万,为了消化这部分资金,集团也在考虑对图书结构进行优化,如放缓部分高档装帧图书、专著类图书的出版速度。北京弘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编辑贾洪君表示,在成本增加之后,很多靠铺货来抢占市场的图书就会改变策略,单品种起印的数量和后续补货的数量会有所压缩,各公司对于自己图书的库存以及退货也会加强控制。
作家出版社副社长扈文建在年初本报主办的营销创新论坛上提出,纸价上涨对于净化正版图书市场、打击盗版书有“意外帮助”。他说:“在生活中可以发现,盗版书减少了,但这并非主动减少,而是被动减少,因为很多被关掉的小型造纸厂几乎都是盗版书的纸张供应商。”由此,不但读者购买到一些质量低下、跟风图书的机会减少,被盗版书干扰的机会也将大大下降。
管理转型:从粗放到精细
一场“书业暴风雪”后,纸价上涨带给书业的不单是微观选题、产品结构的优化,还促进了出版业由粗放到精细管理的转型。李亚峰分析,纸价现象的背后,出版社内部成本管理、机制创新、上下游产业链条整合和利益调整等方面也发生了微妙的化学变化。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部主任商鸿业表示,合理确定印数是节约成本的关键。出版业应该借纸业从定性、粗放式管理到定量、精细化管理过渡。很多出版社已经越来越多地考虑用数据和财务报告来做决策了。据介绍,确定重印数时,该社更倾向于利用量化的分析手段,由社领导、发行人员、编辑人员群策群力决定,将前面所有印次的总印数和销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多问几个问题,例如,总印数是多少,每个印次之间的间隔,每印次的印数,退货的情况如何,当前订货的情况,然后再决定重印的印数。
面对纸张涨价,在生产成本管理和控制方面,一些国有和民营出版机构都在不断地探索着转型的“密码”。唐码书业(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曲波曾透露过一个出版社不太关注的事实:常规的印刷品是固定开本印刷品,印刷效率在56%左右。这意味着,即便是最好的设备,利用效率也不过在56%,而唐码可以使运行效率达到95%以上,这需要包括加工产品、设计、设备保障等所有的环节的后备保证。除此之外,由于大型超市卖场本来就是很随意的购买场所,没有严格限制,这就给很多大型书城不太愿意接受的小开本、不规则开本图书以生存机会,印刷纸张的边角料就发挥了作用,唐码“将这些环节充分利用起来,成本自然就下来了”。
商鸿业提出了采用“连续加权平均”的方法优化材料成本。他认为,图书纸张材料使用出库的价格有“先进先出”、“后进先出”和“连续加权平均”等方式。前两种方法在纸张材料价格波动较大时,会引起图书材料成本的较大波动,而采用“连续加权平均”的方法,通过对库存材料的价格与新入库的价格的加权平均,使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变成连续而缓慢的变化,可降低材料价格波动对图书成本的影响。
纸张管理一直是出版社成本管理中的重要因素,此次纸价的上涨无疑将其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年度预算中,很多出版社会为纸价上涨预留较大空间以应对目前的市场形势;在采购环节,开始强调全方位和纸厂联系,比较纸张型号和价格;在内部运营方面,编辑部门开始更多考虑在纸张紧缺约束条件下的图书成本问题。
化学工业出版社为纸张采购和排版印刷装订成立了专门的决策小组,工价计算相当明确,而且有印务、审计和财务三道审核机制。该社副社长、总会计师刘海星坦言,化工社仍能维持之前的价格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直以来严格执行的成本管理,这一机制的严格执行节省了大量成本。
产业转型破茧而出
目前纸业供应商不断提高纸张价格,不能很好地保证纸张供应;出版业规模逐年扩大,对上游资料需求日益加强,由此导致纸张供应数量少而需求方竞争者数量多的状况。从产业链延伸的角度考虑,上游纸价的上涨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李亚峰认为,纸厂、出版业、印刷业以及消费者的利益,因为纸价上涨出现了此起彼伏的博弈,各方之间的关系也会由此发生较大变化。尤其这种变化发生在目前全国结构性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大势下,消费者的承受度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书业的总体规模和增长态势。此前“消费者→出版业→纸业”转变为“消费者→纸业→出版业”,纸厂和出版业在博弈中的产业地位发生了逆转。
对于这一现象,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出版部仝冠军认为,制造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它们的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实施后向一体化战略,即企业把原来属于外购的原材料或零部件改为自行生产的战略,通过获得供应商的所有权或增强对供应商的控制来求得发展的战略。出版企业实施后向一体化战略,要通过参与纸张生产与印刷能力建设,来加强对供应商的控制,从而提高议价能力稳定供货来源。后向一体化的模式主要有收购、参股和战略合作三种。他建议,出版企业可以通过参股或战略合作,提高自身的议价能力,在获得更为优惠的价格的同时减少投资风险,降低生产升本,从而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但是,后向一体化的目的是为了确保企业关键原材料的充足供应,内容主业仍应作为出版企业的主要经营对象。
商鸿业预测,对于印数难以确定的市场类图书,如销售面比较窄的学术类图书,按需印刷模式将是未来发展趋势。他说:“大量印刷,大量发货,大量退货,这种靠增加生产和大面积铺货来增加销售的模式是典型的粗放型生产模式,特别是市场类图书,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应提倡根据订单生产,虽然现在按需印刷的成本还处于较高水平,但是已经比前几年降低了许多。
很多行业的产业转型都通过产业链变革引发,如由于原材料供求趋紧、劳动力价格上扬原因导致企业成本全面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严峻挑战,特别是沿海地区的部分小企业开始向内陆迁移,寻求产业转型的路径。对于出版业,此轮纸价上涨将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贾洪君表示,纸价上涨加速了教辅图书出版行业尤其是民营教辅行业内的洗牌,一些中小企业或者资金链不够完整的企业会萎缩或者退出,有助于净化产业,规范产业的交易规则。可以预见,出版业应对本次纸价震荡,将提高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并在无形中加速产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