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邓志涛在对中国西部地区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后,最近提出,应在西部设立更多的“生态无人区”,把散居于西部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向生存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和村落集中,对人口迁出区采取封禁措施,以自然恢复代替不科学的盲目种草种树。
“圈定无人区,主要是为了限制人类包括牲畜在生态脆弱区的无节制活动,以不造成新的破坏为准”,邓志涛解释说,他的这一设想只是为了限制破坏性进入,并不排斥有利的建设,相反,这将更加便于对划定区域进行规划建设和科学管理,还可以根据情况加以开发利用,开展特色生态旅游和实行个人承包等。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脆弱区主要有黄土高原干旱丘陵区、秦巴山区、川西高原、横断山脉、西秦岭和青藏高原过渡区、沙漠边缘区、内陆河沿岸绿洲区、江河源头地区和祁连山地等。
“但这些区域现在却集中了过多的人口,生态破坏状况正在加剧”,这位多年致力于西部生态研究的专家忧虑地说,生态脆弱区一旦被破坏,靠人工恢复非常困难。例如在土层极薄的西南喀斯特地貌区,水土一旦流失,要在岩石上重新积聚一厘米的土层,需要1000年到3000年的时间;西北干旱地区由于蒸发量远远高于降水量,基本上不适合木本植物特别是高大乔木生长;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寒地区也不适合人工造林。黄土高原干旱地区,土壤含水量较低,而树木需水量较大,因此不仅树木长不大,还会影响地面草本植物的生长。
邓志涛说,通过迁移或相对集中区域内人口,杜绝人类在生态脆弱区的开发性活动,把这些人力暂时难以恢复的区域设为“生态无人区”,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使其在有适量雨水补给的情况下,先长出草来,至少先绿起来,做到黄土不见天,有风不起尘,水土少流失,这是从整体上保护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最便捷、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现在许多人对如何移民心存疑虑”,邓志涛进一步解释说,生态移民是把分散居住在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向本县、本乡内生态较好地方的相对集中,属于“离土不离乡”式的就近安置,并不是十分繁难,也不会使移民产生诸如水土不服、宗教信仰差异或思乡恋土等副效应。
“事实上,现在在西部一些省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邓志涛在调查中发现,陕西省对陕北生态脆弱区就实施了大封禁、小治理的战略,取得了显著效果。延安市对139个乡镇实行了全封禁,两年内对3万多居民进行搬迁,该市的吴旗县由生态最恶劣的县一跃成为生态保护先进县;200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果断决定将贺兰山区640户牧民和14.8万余只羊全部迁出,对贺兰山实行全面封禁保护,在西北地区创建了一处面积较大的“生态无人区”。
“实践证明这是完全可行的”,邓志涛对他“生态无人区”设想的实施充满乐观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