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下午5点,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何先生整理好文件,结束了当天紧张的工作。晚上干些什么?“去西南财大读MBA。”他告诉记者,是“朝九晚五”作息时间使他得以从容“充电”。
作为西部第一个与国际通行作息时间接轨的区域,成都高新区实行“朝九晚五”作息制两年半以来,集中工作时间,提高办事效率,为区内4800多家企业营造出仿真国际环境。此举受到企业普遍欢迎,该区自身发展也加快步伐,特区效应日渐昭显。
实行新的作息制前,成都高新区内有300多家外企,其中包括西门子等几家世界500强企业,均采用“朝九晚五”作息制度。不同的作息制令他们深感不便,到管委会办事,上午如果没有办成,中午就得等候两个多小时,效率降低。1999年12月1日,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取消午休,在区内机关和各乡、街实行“朝九晚五”作息制,即工作时间为上午9点至12点,下午1点至5点。它也由此成为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最先推出这一作息制度的高新区。
“朝九晚五”给高新区带来形象、效率和节约3个效应。管委会的服务效率提高,在企业中的亲和力增强。一些外企高层管理者自愿在本国宣传高新区的务实做法。“朝九晚五”制实行至今,成都高新区新增外企1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增加到14家,去年共有1200家企业入驻。成都留学人员创业园企业科力克公司的王经理说,正是成都高新区当年敢为天下先的作法,让他看到四川顺应国际潮流的勇气,也促使他从美国返回成都投资。他认为,作息制度的改变使机关职员工作节奏和效率加快,减少了政府与外企的磨合。
外企的大量入驻,客观上也要求高新区管委会干部掌握国际惯例和规则,提高个人素质。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侯智龙介绍,“朝九晚五”作息制使个人晚上支配的时间增多。管委会专门出台政策,鼓励干部利用晚上时间学习充电,规定3年内达到本科学历、成绩优秀者,管委会出80%的学费,获得学位证书者管委会还给一次性奖励。“以前起早贪黑,中午时间却很浪费。现在下班后大家都有较充裕的时间安排好生活和学习。”管委会的王女士感慨道。据了解,目前管委会90%的干部都在参加学历教育、电脑和外语等技能培训,在电子科大、川大、西南交大等高校读在职MBA的就有20多位。
由于效率提高、服务环境及形象提升,高新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去年,全区GDP、财政收入增长率均高达38%以上。(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