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包装网讯】4月15日,以“无间创意”为主题的2017中国(上海)国际印刷周·纸上创意艺术展在上海嘉定韩天衡美术馆闭幕。本届纸上创意艺术展聚焦创意无界限、跨界、多元、自由、开放的想象空间之创造。在以书籍装帧作品、包装创意作品、创意纸制品为代表的传统纸媒介作品展区,关于纸的各种创意作品让观众流连忘返。虽然数字时代改变了大众的阅读习惯,但从现场作品的展出效果与观众的满意度可以看出,创作者和大众对于以纸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及以纸为载体的艺术创作,都有着极强的需求。笔者认为,虽然数字时代来势汹汹,但是纸上魅力仍然不可或缺。
从纸的便捷性来看,纸被发明前的世界,信息与文化的传播速度和效率很低,纸莎草、甲骨、金石、羊皮、简帛等记录传播手段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局限性,据《后汉书》记载:“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自蔡伦发明纸、造纸技术被传播以来,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加快,纸担负起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作用。虽然数字技术在泛阅读及利用碎片化时间方面显示出了极强的优势,但是纸所具有的以信息深入性和交互体验性为表征的便捷特质是难以替代的。比如此次展览中的立体书作品,以极强的交互性和趣味性,在儿童读物方面显示出比数字出版物高得多的大众认可度。再比如,受蜂巢结构启发而设计的纸结构内包装,通过纸的折叠达到力学支撑的最佳状态,可以充分压缩空间提高抗震能力,保护蛋类商品,这比其他包装材料更经济、便捷。
从纸的可塑性来看,此次展览中的作品有的采用了废旧纸的二次打浆成形,有的作品则直接采用刻、剪、压折等多种方式对成品纸的形态进行加工创新。比如李洪波将几十本教科书层层叠加、粘合后,使用切割的方式将书本雕刻成为“孩子”的造型,如果移动其中的书本,“孩子”会变形,以此体现学业压力下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正在扭曲。巴·霍德森的作品则是将书内页的纸进行镂空而成。纸所具有的较强的可塑性,使得无论是普通大众还是设计者,都对纸有着亲近感。
从纸的文化属性来看,造纸的智慧是材料、工具、技术集中的呈现,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宋代苏易简在《纸谱》中说道:“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麦面稻秆,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这反映出中国不同地域的人们对造纸技艺的探索,这也是纸文化形成的基础。时至当今数字时代,以数字技术为支持的信息传播速度正在惊人地提升,纸已不再单纯是一种传播的媒介,但其自身的文化特性、精神特性反而被更广泛地关注,由纸的内涵延伸出来的创意可能性也正在被不断探索。比如展览中王雷、刘传宝等艺术家将纸浆打成纸绳、纸线,以此为材料编织出了汉服、晚礼服等服装艺术作品。
纸上创意艺术展为大众开辟了一个纸的精神家园,观众在观看、触摸纸的作品的同时,体悟着纸的独特魅力,这种现场感和真实体验感是数字作品不能提供的,正如由VFX艺术家Pingo Van Der Brinkloev设计制作的动画作品《纸》中展现的那样,短片虽然是一种完全的数字化呈现,但却让人们意识到了纸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度,拟人化的表达也让人感受到了纸仿佛是一个每天默默陪伴在身边的朋友。
(作者系北京印刷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