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沌时期
70年代中期,瑞士钟表业陷入二次大战后最大的危机;瑞士钟表的全球市场占有率由1974年的43%(九千一百万支)降至1983年的15%(四千三百万支)以下。 全盛时期(1970年),瑞士共有1,600家钟表公司,雇用九万名员工;到了1984年却削减至632家公司和二万名员工。1984年 ,“ASUAG”与“SSIH”合并, 组成“SMH”,之前他们跟其它公司一样,对消费大众的购买习惯掉以轻心,罔顾了市场需求,又低估了它国的竞争力,且长期漠视技术发展,带来惨痛的后果;接着就是一连串的内部合并、重组,架构重整、裁减员工,试图扭转局面。 “SMH”现今以成为全球最大的钟表工业集团也是Swatch、OMEGA欧米茄、Rado雷达 、LONGINES浪琴、TISSOT天梭、Flik Flak…等世界名表的母公司。
转机与变革
在1976年“ASUAG”尚未与“SSIH”合并前,该公司为夺回失去的国内市场,重拾创意且斗志依然旺盛,革命性地使用塑胶及其它人造物料来作为手表的材料,制造出厚度仅6~8mm的手表,不过才不到两年的时间(1978年),日本却成功地制造出2.5mm厚的手 表。 ASUAG不甘势弱,加速研究步伐,终于在1979年研制出只有1.98mm厚的手表,并命名为“狂想”(Delirium)。同年(1979年)又自行突破、再创记录;一支只有“0.98mm”厚的手表诞生了…。 到了1982年 ,经过了无数的测试、研究,生产了一支准确性绝佳,并且防水、防震,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的手表;也就是今天Swatch的始祖(试行版)。
它的秘诀竟是用合成物料制造;将手表结构 简化:由原本的91个零件(一般手表零件为 150个) 减至51个,再将原本分为表壳、镶嵌板和底板三个部份的前两项合而为一。
但要大量生产这样的手表殊不简单,诸多相关技术还是尚待开拓的。例如:1.以塑胶材料作表壳已是一项挑战(喷注造模在当时是新生技术)。2.创新的超声速焊接程序。3.装嵌技术。4.手表齿轮跟传统 石英转动系统大大不同。
设计工程师为了研制这支疯狂的手表,终日由生活中寻找灵感:积木-喷注造模和铸模技术, 塑胶制用完即丢的打火机-超声速焊接;创意 地思考,才有创意的产品。不过,第一次试装时,失败率竟高达7成 ,那时该公司甚至不敢给予超过6个月的保用证明。其中最大的问题来自制造和装嵌程序自动化;那时第一批产品竟要以人工制造;最后,毅力、技术、智慧和合作精神终于战胜重重障碍。参与研究这支名为“狂想”,并将之研制成功的是一个近四十人的工作队伍。
整个过程就像一场马拉松赛跑,自1979年的起步枪声响起 ,三年后抵达终点。1982年第一批以大量生 产塑胶制成、防水又避震、精确却便宜的手表终于在众人的努力下诞生。
巅覆传统的挑战
然而光靠手表的品质并不足够,还要有吸引力:新鲜、有趣、设计大胆、定价低廉,既有高科技的魅力,又有创新的神采。一位市务人员回忆说:“Swatch试行版是黑色的,体积小,完全说不上‘好看’。”于是一项新的挑战开始;负责研制的ETA公司以 往集中于生产方面,所以当ASUAG/SSIH的决策委员会按Swatch计划的主脑“海耶克”的建议,决定由ETA自己为Swatch作市场推广时,这发展计划的众领导人遇上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
“塑胶表”的概念实在太革命性了,并非当时钟表业传统的分销通路所能接受,Swatch计划的领导阶层知道,要大量生产以维持低廉成本,必先有强烈的市场需求,于是他们决定将swatch包装成独步全球的产品:形状趣怪、设计别出心裁、名字特别、形象高调,可以历经各种风潮的袭卷而不衰退。1981年夏天,它终于正式定名为Swatch(swiss watch)。这是纽约一家广告公司的概念:强调她是瑞士产品,以及作为服装配饰的功能。正如swatch的一个口号所说:“你能有第二间房子,为什么不能有第二支表?”而最初名字是“S'watch”(Second watch),这家公司开始在美国找寻可以确保销售“大量”Swatch的分销通路,结果,在1982年初,ASUAG/SSIH决定跟一个在这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德州商人合作,组成合资机构。
但,却成了一个好梦成空的故事。然ETA公司早于1982年10月,每周产量已增至4000支,而销售方面却没有动力,因为欠缺了真正的组织性支援。成功的希望已告幻灭,引来的是连串的辞职。这个合资机构的失败令Swatch的领导阶层的期 望大为降低,甚至认真的考虑放弃Swatch计划,将之卖给竞争对手。
由于“海耶克”影响了决策委员的决定,才打消了这个主意;作为整个计划的顾问,并立即成立一支市场推广的队伍。值得注意的是,“海耶克”尝试令ASUAG/SSIH重建盈利计划,系于立即创制在价钱上具竞争力的手表,以收复瑞士手表昔日的市场占有率。决策委员会全体押下重注,自行推广Swatch,并拨出大量资源,重整市场和销售的力量。
四张王牌
过了不到半年,一家负责swatch-Spring Collection推广的广告公司,于1983年3月1日在瑞士举行的记者会揭开序幕。Swatch亮出了她的四张王牌:(1)这支石英推动的手表售价之低,在瑞士是前所未有的;(2)品质可媲美许多昂贵的手表:误差为每天不超过正负1秒、有三十米水深的防水功能且能防震、可靠耐用;(3)这牌子注定将成 为一个象征;因为她的新技术;因为她那份青春和创意的精神,代表了“瑞士手表新浪潮”;因为她是一种新的生活形态的代表;(4)她能迅速地适应任何流行风潮,因此用作时装的配饰是最理想不过的。并以豪语作结:“感谢Swatch,我们大有机会在全球的市场中,收复过去几年的损失。”
戏剧张力的展现
一个高调、充满动力的广告攻势将Swatch的讯息传至她的对象:追求时尚的新人类;令消费者迅速认同Swatch,随即拥有一支、两支,甚至更多……。Swatch的工作人员奉行可口可乐的格言:“令这牌子永远令人振奋与人息息相关”。因此Swatch要找一个在时装方面有经验的设计师。结果人选是对手表有特殊情感的Jean E. Robert。参与工作的还有许多人,大家创造了一个崭新、不囿于传统、刻意地、具煽动力的思维,丰富了Swatch的基本概念,也使产品在美学和技术上同样具创意。但真正的转折点是有“swatch年”之称的1984年。那年开始,每个推出的款式都换上了别出心裁的名字。这令Swatch更个性化、更带劲,与时并进的特点完全显现,一举命中目标顾客。这神效配方终于发挥威力。
如何形容这时的swatch呢?“swatch唯一不变的,就是她不断地在改变!”、“具有推动力的潮流”、“把跃动戴在手上,让耀眼迷眩旁人”!Swatch每年都会从五百款设计中,选出近百款生产。她们是时代的诠释者、流行时尚的代言人、原创意念的魔术师。
风靡世界 袭卷全球
艰苦的日子已经远去。到了1992年,SMH集团生产的手表及其它时计,以销售价值计算,瑞士在世界钟表市场的占有率重升至更为理想的53%,而且升势还在继续。SMH已成功地作了一次“大翻身”。Swatch改写了瑞士钟表业的历史,并且掀起了全球性的手表“大革命”。
在集团总裁“海耶克”的领导下,Swatch又陆续发展了许多的情绪商品:太阳眼镜、腕表型传呼机(亦是世上第一个备有接收无线电的手表),以及兼具答录与多方会谈的电话等通讯产品;还有一个惊人之举就是smart car,这是由德国宾士总厂负责生产制造的都会小型车。以上诸多的相关产品都跟swatch一样的高品质,却价格合宜。
迄今swatch的全球销售量已高达两亿支以上;Swatch每种款式皆为限量发行,其中有上百支的绝版表款,在欧美许多的公开拍卖会中以高价被收藏,其中还有被黛安娜、辛蒂克劳馥甚至英国女皇及博物馆所珍藏;在日内瓦的一场拍卖会中,曾有一支Swatch创出约新台币一百六十多万的成交价。在香港邢李火原以一支价值NT$1300的Swatch(名为“不再朝九晚五”)让林青霞倾心相许……;诸多始料未及的惊人成就,绝非刻意制造。
现在,Swatch所代表的已不仅是“一支手表”,而是一种象征生命力的诱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