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与资源相结合,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现代工业在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资源日益枯竭和严重的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两大问题,以此为发端,出现了全球性经济模式由传统型向生态型循环经济的转型。
一、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端
经济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需求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消费和再生产的活动,它是一个由“投入一生产一产出一消费”所构成的系统,即经济系统。人类的经济活动所依赖的资源和环境一资环系统,则构成了人类的生命支持系统。作为资环系统,它一方面是人类经济系统的终极物质来源;另一方面,它又承担着人类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废弃物的各种消化作用。经济系统与资环系统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决定着这两个系统的发展与变化。
地球,作为人类的资源和家园,一方面它所能提供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同时,它所能承受人类经济活动排放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尽管它有一定的净化能力。因此,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当吸取和排放小于资环系统的承受能力时,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就可协调发展;反之,就会出现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为特征的生态危机,对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在20世纪,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加速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人类进入了现代工业文明时代。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人类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类的目前发展和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上产生了错觉,形成了人本主义和功利主义。人本主义夸大了人的主体地位的功能和作用,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主宰,忽视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赖性;功利主义则以杀鸡取卵的方式满足人们的短期需求,并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忽视了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平衡。在人本主义和功利主义哲学思想的驱动下,企业片面追求自身的最大经济效益,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只顾排放而忽视治理,对于产品只顾销售而不考虑报废产品的回收再利用;作为政府只重视GDP的增长而忽视现代工业生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一资源的浪费、估竭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这样,使得传统经济在运行方式上长期遵循着一种由“资源消耗一产品生产一污染物及废弃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开放式线形经济模式。在这种经济运行方式中,人类通过资源的粗放型经营和一次性利用实现经济的数量增长,是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这种经济运行模式所造成的“高消耗、高产量、高排放、高废弃”的现象,直接造成了资源的日益短缺、枯竭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面对传统经济模式的负面影响,人们开始从自然生态系统中学习健康循环机制,并且将其作为经济发展模式的哲学指导,从而引发了一场经济运行方式的伟大变革,推动经济活动向生态型循环经济转化。
循环经济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过程,是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和高效利用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它要求按照自然组成的一个“资源利用— — 绿色工业— — 资源再生”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流程,通过生态经济综合规划,设计社会经济活动,使不同企业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生产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廊为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实现废弃物综合币用,达到产业之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使规封区域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永续利用从而实现产品清洁生产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习境和谐型经济模式,从而达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 循环经济不是单一产业变革,而是系统性产业变革,是从追求产品利润最大化向可持续发展能力永续建设的根本性转变。其基本评价原则如下:
1.“减量化”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 资源,通过产品的绿色设计、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利用, 以替代性的可再生的资源为经济活动投入的主体, 以期尽可毹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制造业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者要增强循环经济意识.通过优先选购可循环的产品、清洁使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当产品报废时使其进入循环经济的产业链—— 回收产业,从而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和环境同化能力。
2.“再使用”原则。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和反复使用,而不是用过一次就废弃,以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3.“资源循环利用”原则。以资源的回收再利用为目标,针对产业的输出端— — 废弃物,提升产品的绿色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实现废弃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闭合式良性循环。
4.“产业结构闭环”原则。以生态经济系统优化运行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全过程,对产业结构进行重组与转型,使之形成“资源开采业— —产品制造业— — 消费群体— — 报废产品回收再造业”的闭环经济系统,达到以生态经济系统优化运行的目标。
兰绿色产品和绿色设计
绿色产品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份环境污染法规中,而绿色产品从概念到真正的产品则是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为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产品不同,绿色产品是循环经济的载体,它应具有以下内涵:
(1)优良的环境友好性,即产品从生产到使用直至废弃、回收处理的各个环节都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最小;
(2)最大限度地提高材料资源的利用率,将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降到最低限度;
(3)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一产品设计、原材料及燃料提取、产品制造生产、产品包装运输、产品使用维修、产品报废回收再造的各个环节所消耗的能源最少,
(4)具有最大限度的可拆卸性,以提高产品报废后可回收再利用率。
要实现产品的绿色化关键在于绿色设计,通常也称为生态设计或全生命周期设计。绿色设计作为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是以环境为核心,利用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技术将当代设计方法中众多的局部设计方法统一为一个整体,以达到整体最优。但由于涉及的问题复杂又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质量功能开发、材料选择设计、制造与装配设计、拆卸设计、循环设计、全生命周期评价、绿色设计工具软件开发研制等领域,虽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但还远不能满足绿色设计的需要,仍是各国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
四、循环经济的难点一报废产品回收再造产业
为了说明报废产品回收再造产业在循环经济模式中的地位,我们再次将传统经济模式与循环经济模式做一对比。
传统经济结构是一种线性开放经济模式,即为“原材料产业一产品制造业一产品用户一报废产品一社会废弃物”的结构模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报废产品的回收再利用是在一种分散、无序、低技术水平上进行着,使得大量的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再利用,不但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还带来了严重的二次环境污染。在循环经济系统中,报废产品回收再制造,是作为必不可少的产业结构链而存在的,它与绿色原材料产业、产品制造、销售业一起组成一个闭环的循环系统,如图1所示:
显然,在这种经济模式下,产品的回收再利用是在高技术水平上、规模化、产业化地进行着,是绿色循环经济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产业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可最大限度地实现报废产品的回收再利用。该系统应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回收再制造企业的外部支持环境,包括政府的优惠政策,用户的支持和报废产品的正规回收网络;二是企业内部的技术条件和管理,包括先进的回收工艺技术、装备和回收过程的现代化管理。其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由上述讨论可见,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唯一经济模式,而环境友好型原材料产业、绿色设计及其制造业、报废产品回收再造业是循环经济的三个最重要环节。目前,建立循环经济的难点则是后者。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初步由传统经济模式转入循环经济模式,而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转轨时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企业、地方利益与全局利益,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因此,国家必须制定区域性循环经济结构规划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规,同时加大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人才培养,使我国迅速由传统经济模式转入循环经济模式,否则,在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产品制造业基地的同时,也将变成最大的污染大国,丧失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循环经济产业链中的印刷产业链
印刷业的产品是印刷品,它主要是以纸作为载体的信息产品。印刷业所需的重要物质原料是纸,其次是包装材料、墨和胶。纸和包装材料涉及到循环再利用问题,墨和胶涉及清洁生产问题。印刷业的上游产业链是造纸产业,再上游则是造纸所需的主要资源木材,即林业,印刷产业的下游是印刷品的消费群体,再下游则是废弃印刷品的回收再制造业。这就是说,“林业— — 造纸业—— 印刷业— — 消费群体— — 废弃印刷品的回收再造业”构成了一完整的产业链,而印刷业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林业要做到砍伐与植树相结合,实现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