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林业发展战略的优化调整,我国竹类资源培育和开发有了长足发展。竹林的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初具规模,竹子资源稳步增长,结构日趋合理、培育水平明显提高,产业化经营程度快速提升。据统计,2004年我国竹材产量达10.98亿根,竹业年产值344多亿元,其中出口创汇6.67亿美元。
尽管我国利用竹类造纸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发展却相对滞后,与我国竹类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要全面振兴我国竹浆纸工业,首先就必须进一步强化浆用竹林基地建设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大力发展与竹浆造纸业相适应的竹材培育业,努力构建供应稳定、价格均衡的竹浆造纸业所必需的原料支撑体系。
浆用竹林基地建设属市场化运作项目。建设中应积极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生产要素的基础性作用,用市场调节和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引导资金流、人流、物流以及信息流向该领域集中,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特别是林业企事业单位、造纸制浆企业、风险投资企业、林农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高效灵活的组织形式和协调稳健的运行机制。
实践中,我国一些有远见和有实力的造纸企业开始尝试参与原料林建设。它们通过提供资金、合作经营、参股、控股、委托经营、自营等方式,试探性向下游林业领域渗透,开始谋求在林业领域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其参与原料林建设的方式主要有:定向定单采购、合作造林、合资造林、独资造林等。
从总体看,我国造纸制浆企业参与原料林基地建设还不普遍,相当多的企业出于建设成本和风险的考虑,对此都持十分谨慎态度。多数企业主要是依靠当期市场采购,随用随采。我们强调林纸、竹纸一体化发展,绝不应该是林纸、竹纸结合的惟一方式。建立自己的原料林基地不应成为我们对造纸企业控制和保证自身原料供应的惟一解读。林纸对接的各种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和适应范围,企业应立足企业实情,慎重而理智做出选择。可以预计,随着市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林业自身政策障碍的突破、林业集约经营水平的提高,造纸企业全面对接林业将成为多数造纸企业的共同选择。林纸、竹纸全面结合的春天一定会来到。
转载自: 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