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也许,在过去的2000年里,没有什么风头能够盖过“新经济”。 硅谷、网络经济、股票期权、电子商务、基因、纳米、纳斯达克、“鼠标+水泥”、BtoB……这些 “新经济”术语不断涌现,不仅经济学家们经常拿来用在讲稿中,就连普通百姓也常常挂在嘴边,惟恐落伍,中国的大小企业家把它们当“真经”念,只是不要落入“圈钱”的概念游戏,留下“泡沫”的名声。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前景,似乎谁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又似乎谁都说不清楚。在中国,新经济到底来了没有?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经济学家吴敬琏的思考:狂吹泡沫不可能有什么助益
我对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或“新经济”美国人的称呼的态度一直是很积极的;而且十分肯定地认为,正在兴起的网络技术将会极大地推动全球化的进程,使人类生活发生根本的改变。
狂吹股市泡沫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不可能有什么助益。有人说,网络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把股市炒热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网络业,这样就能够把新经济发展起来。热炒网络股,“沾网就升天”,不利于实现证券市场的这种功能。一旦气泡破灭,一粒老鼠屎就会搞坏了一锅汤,人们视投资于高技术股为畏途,所有的高科技企业和风险投资家都会受到打击。
当然,这种利用人们对新技术、新产业的热情趁风扬土,进行金融操纵,借以“圈钱” 的把戏并不是本次技术革命才有的新现象。不过中国处在体制转轨期间,高技术、新经济在极其稚弱的资本市场环境中发展,缺乏经验的投资者就更容易被人蒙蔽利用,落入金钱游戏的圈套。
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家樊刚的忠告:别跟着“新经济”瞎起哄
“新经济”让美国大吃四方。“新经济”只适用于美国,不适用于中国。
“新经济”在中国底气不足。中国的企业大干“新经济”,也实属“虚火上升”,底气不足,结果只会是泡沫丛生。
中国的“旧经济”,作为“新经济”基础或“底气”,还远远不够丰厚。这是由中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局限性决定的。
中国刚刚走出“短缺经济”,老百姓也才刚刚开始充分享受逛街购物的乐趣,这时候你非要他们上网购物,又有多少人会乐意选择呢?再说“电子商务”,如今中国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现钱现货交易,商家或消费者都怕上当受骗,他们又如何敢轻易相信和运用“电子商务”这种几乎完全是“背靠背”的交易方式呢?
从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来看,“新经济”最终都要落实到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上,现在对此有个时髦的说法,叫“鼠标+水泥”。具体来说,就是大家不要都去搞“鼠标新经济”,却找不到“水泥传统产业”,否则就搞成了空中楼阁,而应该脚踏实地,“鼠标”、“水泥” 一起搞。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的疑问中国如何发展新经济?
关于新经济的概念我们应该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现在讲新经济一般来说它是有特定含义的,这些含义主要就是与电子、信息产业有关的,像计算机产业、软件产业以及利用计算机和软件而新出现的这种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等,现在所讲的新经济主要是指这一部分。这个概念主要是看到美国这几年在电子、计算机、信息、软件、网络这些产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对美国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大的推动作用,引起大家高度的重视,所以说这一部分应该归为新经济。
就我们中国现在的发展阶段来分析的话,传统产业发展的空间还是相当大的,主要的原因应该说新经济和传统产业之间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补的,他们不存在替代的关系。比如说,新经济最主要的优势是提供信息,大大降低信息的储存、处理以及交换的成本,我们的传统产业事实上也有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储存以及信息的交换这种需要。因此,我们的传统产业当中有很多是可以利用新经济所提供的技术来使它的经济效益得以提高,使它的市场份额可以达到更大,在这种状况下它的发展肯定是更有前途的。
新经济对我们来讲,实际上是给我们的传统产业带来了一个更大的发展市场、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是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来获得这些发展。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经济学家周其仁的判断:民营企业是新经济主体
不论从中国经济短期或长期看,新经济都是中国经济需要抓住的一个机会。
新经济这个名词不重要,它的经济图像表现为经济成长比较快,通货膨胀比较低,失业率也比较低。但是我们对美国经济的分析,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改革、放松管制,包括企业重组的力度。重组的短期成本付还是不付,是愿意拖还是愿意下手;包括对资本,对人力资本和对经济中的产权制度你动还是不动,这是要害所在。
新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要不要民营资本当先锋;第二,要不要利用国际资本;第三,要不要改变现有规则的方向。这些都是要害问题。
新经济的主体是谁?是民营经济,而且是非常年轻的民营经济。这基于以下几个原因:在一个新兴的产业方向上,面临技术和市场的高度不确定性,只有民营经济适宜充当发展中国因特网经济的先锋。民营企业对因特网机会的反应更快捷,表现更出色;创业失败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威胁则较小。
假日经济红火,商家怎么赚钱
编者:2000年,中国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七天长假,经济学家们冠之以“假日经济” 的称谓。旅游、消费信贷、带薪休假、黄金周、“假日经济”,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到处是拥挤的人群,让你又爱又恨。假日消费还需要走向成熟。
2000年,如果进行一个简单的数字盘点,“假日经济”称得上是蓬勃兴起的增长热点:全国出游人数从1999年“十一”2800万人次增加到2000年“十一”的5500万人次,基本上翻了一番;旅游综合收入从141亿元增长到220亿元。7天长假已被人们冠以“黄金周” 的称谓。
从最初的措手不及,到“春节”的热闹非凡,再到“五一”的“井喷”,2000年的“十一”旅游没有再现过去的火爆场面,中长途出游人数比“五一”期间减少了一成多,而大多数省区市的区域内旅游却格外兴旺。
旅游是假日经济的重要刺激和拉动手段,交通部门的旅客运量是旅游景气的一个直接反映。据节日期间国家旅游局和各地连日来发布的旅游预报显示,重点旅游区住宿预订为“未满”的占绝大多数,“很满”的极少。人们一直担心的游客过于拥挤的状况并没有出现。
从理论的高度,经济学家们分析,从世界范围看,各国都在经历一场休息的革命,“假日消费”现象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消费潮流。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人们需要创造更多的休息日,这样不仅刺激消费,而且也对生产提出了新的需求,刺激了生产的不断增长。目前,以消费为坐标,调整生产,通过消费者需要引导和决定市场走向、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已成为一些国家制定经济持续发展政策的出发点。
由于长期短缺经济的困扰,我国关于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更着重于生产领域,而对消费领域研究不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我国正面临经济发展观的转折。
经济学者们认为,当前假日消费已经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假日经济”不仅在拓展消费领域方面取得了突破,而且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观念变革的动力。随着百姓消费能力进一步释放,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假日消费人群将继续扩大,这将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特别是消费结构的升级。
假日经济要红火起来,该怎么办?专家出招说,首先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加快制定关于旅游价格、旅游服务管理等规章制度,使旅游市场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其次,除了旅游以外,充分关注健身房、音乐厅、图书馆等休闲娱乐消费,引导假日经济走上多元化的发展轨道。不过专家也指出,假日经济的红火,最终还要看消费者的口袋,因而提高居民收入是根本。
国民经济“拐点”还是亮点?
编者:围绕着我国国民经济是否发生重要转折这个宏观经济中最重要的问题,2000年,在中国经济学界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国内各大媒体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讨论。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 一是认为国民经济已经出现了重要转折。第二种观点认为国民经济“是转机而不是转折”。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有道理,但还不够全面
认为国民经济已经出现重要转折的观点有道理,但还不够全面。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经济开始回升,但还必须做进一步的分析。
首先,出现转折并不等于经济的全面好转。出现转折在经济周期波动到了一定阶段之后,但出现好转在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企业的经济效益都上去。
其次,从量的分析角度来讲,经济出现了转折,但从质的角度来讲,还有一些深层问题有待解决,运行机制还没有根本转变,改革的任务仍相当繁重。
另外,即使经济出现转折,也是不平衡的,地区的发展仍是不平衡的,有的地方仍必须快一点,比如说广东、浙江,而在内地还有很多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
经济学家吴敬琏:中国经济尚未越过“拐点”
仅仅依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拉动经济回升,并不能说明中国经济真正越过了 “拐点”。财政投资使整个需求的拉动只是起一种短期调节作用,它只能刹住经济下滑的势头,起到一个启动经济的作用,但很难支持长期的稳定增长。而从长期来看,财政投资还对民间投资有抑制作用。
此外,我国实行3年的财政拉动政策以来,好的、效益高的项目越来越少,而从长期来看,政府投资总是不如民间投资效益高。用财政投资刹住经济下滑的势头,第一年是有效的,一年以后的启动经济、改变经济萧条的状况,继续用财政投资也是可行的,但它的效果不会像开始那么显著,而且到后来它的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