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1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已落下帷幕。作为一个国际性的书业盛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出版机构参展,展会的规模和质量较往届有很大的提升,但纵观中国整个出版行业,版权逆差之大令人惊叹,究竟困扰版权输出贸易的原因何在?日前,记者采访了国内几家专门从事版权贸易代理的公司。
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版权部副主任孔彦告诉记者,从2003年BIBF结束后,中图公司就一直在为推动我国版权输出做准备工作。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已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印度等国初步达成了近80个版权输出意向,国外一些出版人通过参观逐渐对反映当代中国的部分作品和部分名家名作感兴趣,对中国图书的品质(从排版到印刷)也比较赞赏。
在谈及中国版权输出少而难的问题时,孔彦说,首先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看,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力度还很不够,没有真正走向西方。音乐、电影等文化产品的对外大力推广可以增进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从而引发对图书的兴趣,要想外国出版人引进中国的图书文化产品就必须先让人家对咱们的东西有足够深入的了解;第二是在出版翻译上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国内奇缺优秀的图书翻译人才,好多图书产品推介不出去都难在翻译,或者即使是翻译了也不地道,不符合外国人的阅读习惯、思维习惯等等;第三是输出渠道不够畅通,国外出版人没有一个合适的渠道来联系国内出版人,更无法了解中国的优秀图书,双方缺乏沟通。另外,国外的版权代理业务已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行业,而目前在国内这种意识还不是很普遍。综上所述,中国的出版业要想与国际BIBF接轨,真正成为版权贸易强国,还有一条很漫长的路要走,这就需要国内多家出版社和版权代理公司的共同努力了。
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在本次展会上积极与国内外一些出版社、出版公司、作者加强沟通与联系,目前已大致有六十多项引进意向、十几项输出意向。该公司版权代理部主任张洪波说,中国的版权输出大多还是集中在传统文化、中医药、养生保健等品种上,如《易经》、《道德经》和传统名家巴金、老舍等等的作品,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一直很受欢迎。另外,举办像2004BIBF这样的大型图书博览会,其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加强与新、老朋友、贸易合作伙伴的感情、信息、经验交流。二是展示各个出版社、公司各方面的实力,从而促进更多的贸易合作。
在谈到中国版权贸易逆差如此之大时张洪波直言不讳地说,当下一些部门对版权输出的外宣定位还不够准确,中国目前有些输出版权图书在海外的受众群是以华侨华人和一些懂汉语的外国人为主,而这一人群数量很少。要想真正把版权输出做大做强就得让西方主流社会接纳中国、认同中国,使中国文化融入到西方社会中去,而国内出版社在输出图书时也得按照外国人的需求与习惯来编排与翻译。另外在版权贸易引进与输出方面,政府主管部门应设立一个专门的协调机构,还应多设立几个相关的奖项,通过对版权输出贸易的一些扶持与帮助来刺激国内疲软的图书输出市场。
北京版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在展会期间加大了对外交流与合作,其版权输出大多以台湾、香港等地区为主,还有很少一部分输出到欧美一些国家。本次展会该公司在版权输出上也达成了一些意向,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相对于版权引进来说,输出图书的品种和数量还是比较少的。该社副总经理章妍说,输出少引进多,这是整个中国版权贸易的现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归结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与我们国家的自身经济实力、管理体制、开放程度及技术方面有关,中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和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整个图书出版行业也是引进大于输出,其实这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我们在不断学习人家的先进成果来发展自己,最终还是要发展起来的。二是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虽说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一些政策、制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还不能被西方所认同,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大相径庭,这也是造成文化产品输出难的缘由之一。第三,无论是做版权引进还是版权输出,都有一个正确引导的问题,大的行业背景将导致国内出版社的类别划分得更细,在大市场中不断细化,最后把有关图书出版的各项工作做得更精细,这样就能做出品质、做出品牌来了。其实,现在国外对中国图书的兴趣不光局限在传统文化、传统医学和生活类这几个方面了。目前,我国经管类、社科类图书的输出量也逐年在增长,说明外国人也逐渐开始了解中国、接纳中国文化了。这是我国版权贸易工作的一个良好势头,就要看中国出版人自己怎么来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