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总经理陈若薇答记者问
我国的展览业作为一个崭新的行业,为推动生产发展、商品流通,促进国内国际贸易发展,推动技术创新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的展览业走过了起步、发展的初始阶段,必将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走上繁荣期。日前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展览和会议展示会”研讨会上,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总经理陈若薇介绍了中国50年展业的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进入21世纪、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以及对策等,引起积极反响。为此,记者采访了陈若薇总经理。
记者:展览业已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创造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产值占有一定的份量,在促进进出口贸易、技术引进和中外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请介绍一下目前中国展览业的现状。 陈若薇(以下简称陈):中国的展览业主要是指经贸方面的展览,尤其是80年代以来,展览作为一个产业出现在中国的经济舞台上。随着我国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展览业的发展也逐步走向市场。
展览会概况
根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1997年全国举办展览会总数为1063个,1998年为1262个,1999年为1326个。其中国际性展览约占48%,国内展览约占52%。
来华展览就地域来说,由于市场和运输费用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展会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深圳等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1999年全国国际展694个,其中上述四城市占58%。
就展会类型来说,有外国来华单一国家展览,有综合性展览,有专业性展览。就国际展而言,专业性展览约占95%以上。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全国主要的行业展数量为:电子展24个、轻工展23个、食品展10个、石化展7个、汽车展13个、纺织服装展17个、建材展35个。
专业展目前较成熟且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有北京的国际机床展、汽车展、国际通信展、纺机展、冶金铸造展等,面积在4至6万平方米,这些展览在其同类展中占有重要的份量,在亚洲乃至世界均有一定的影响。就总体来说,5万平方米以上的展览每年不超过10个,2万平方米以上的展览约20个,其余国际性专业展以1万平方米左右的为多,约占总数的50%。
就观众来说,估计每年约有600万以上人员参观国际展览会。以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为例,每年约有160万人流。除汽车展等公众性较强的展会外,大多数专业展会观众为专业界的决策人士、贸易人员及科技人员等。一些高水平的专业展给我国经贸、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不出国的考察、交流机会,其客观经济效益难以估量。
展览会场馆
中国的展览场馆,据统计全国共有147个。其中北京6个供来展用的展馆合计11.2万平方米,以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为最大,6万平方米。上海的主要4个展馆合计7.5万平方米,以上海光大会展中心最大,3.5万平方米。
10多年来,中国展馆随着展会数量增多和规模扩大而发展。以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为例,1985年初建时室内展厅2.5万平方米,1988年扩大为3.8万平方米,1994年扩大为5万平方米,1999年扩大到6万平方米。近几年已有一批新场馆建成,如成都、大连、珠海、福州、厦门等。上海、广州、深圳、北京已经开始建设或正在筹建新场馆。
目前中国市场及今后短期几年内,我们认为8—10万平方米的展馆已能满足要求,加上服务设施,整个展场约为25万平方米左右。我国内地展览市场尚未发展,筹建场馆时更要慎重。广州、深圳、珠海地理位置相互靠近,又毗邻香港,在场馆建设上更要量体裁衣,不要仓促上马。另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展览也会在今后几年里发展起来,场馆建设投入大,回报慢,新场馆的建设一定要做好可行性研究,避免盲目重复。
展览公司
根据政府的有关规定,主办、承办来华展览或出国展览的公司必须具有主承办资格。资格的认定由政府有关部门执行。目前,经外经贸部批准有主承办来华展览资格的展览公司197家,有主承办出国展览资格的展览公司196家,尚未包括一些民营公司。特别是80年代以来,香港及海外的展览公司通过国内有关单位作为合作伙伴,已在国内展览业占有重要位置,他们主要通过海外招展,所得利益相当可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举办的国际专业展约有将近40%有香港或海外公司参与。这些公司往往作为海外招展的总组织者来招海外厂商来展,并决定运输、施工、旅游等展览的主要承包商。
自80年代以来,展览公司越来越多,展览市场出现办展质量不高的问题。现被认定有资格办展的公司是通过各项指标调查后甄选出来的,它们举办过的展览有一定的规模和档次,但他们举办展览重复较多,举办展览的时间和地点也有待协调。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展览业在中国呈现了蓬勃发展之势,请介绍一下展览会的发展态势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陈:中国的展会发展很快,以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为例,举办的国际展1985年15个、1990年20个、1995年39个,到1999年达到46个、2000年55个。展会面积1985年8万平方米,1990年14.1万平方米,1995年35.9万平方米,1999年52万平方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民族工业的振兴,中国厂商在国际展的比例越来越高,以一些比较成功的国际展为例,其参展比例已由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20%增至现在的50%左右。参展的展品和装修水平也逐年提高。如通信展、汽车展,其装修水平不亚于国外的参展公司。中国参展商在国际展中数量和质量的提高,表明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壮大,也是今后在中国国际专业展经济效益增长的一个亮点。目前国际、国内参展费用正在逐渐靠拢,若干年后将逐步取消内外参展的价格双轨制。 展会的变化是复杂的,有的展会在竞争中壮大发展,有的在竞争中消失了,也有的在竞争中合并改名,起起落落,变化无常,但总体是向大型化、专业化发展。
中国展览业经过80年代初期的发展,到了1987年进入定期化阶段。最初经外经贸部批准的定期展共6个,随后年年都在增加。到1998年全国定期展已经达到176个,其中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就有57个。
展览会的定期化有利于展商提前选择展会、做预算、选展品,也有利于经销商提前作计划,对于展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展览会经过20年的国内外竞争,有一批专业展越滚越大,逐步形成全球知名的展览会,例如在北京举办的机床展、纺机展、冶金铸造展和印刷展已跻身国际同行展的前四名,这些展览会在展览规模、服务水平等方面已接近国际水准,已被列入全球行业展览计划,参与全球行业展览竞争。近年来,消费品专业展也越办越大,北京的春秋国际服装展,大连、宁波的服装节,上海的国际家具展都逐步走向新的品牌化。 展览会介入中国经济活动,在流通和信息领域充当重要角色,现已成为重要的商品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资金引进市场。中国现有展览覆盖各个领域,每年同一专业展举办多次,为行业交易提供了重要机会。由于商业保密的原因,展会的贸易量难以准确统计,据业内人士对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展会贸易量估计,每年约250亿元以上。例如’99北京国际博览会贸易额约32亿元人民币,’99国际机床展,内贸成交11.5元亿人民币。又如西班牙展览会,中方获得西班牙方面的软贷款1.225亿美元。展览会在促进进出口贸易、促进技术引进、促进中外合作、吸引国外资金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记者:中国展览业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陈:重复办展是困扰国内外展商和贸易观众的难题,重复办展的后果是展商分流、规模小、效果差。近年来的展会审批制起了一定的协调作用,但重复办展的问题仍然时时出现。
竞争是展会活力之所在。十多年来,通过竞争,同类展会已经逐步减少,有的消亡、有的壮大、有的合并。例如北京原来有三个汽车展,通过有关部门协调,三个汽车展合并为一个,展览规模越来越大,今年的北京汽车展有望达7万平方米,展商对此反映很好。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竞争与协调当是解决重复办展较有效的办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 TO后,协调作用将会逐步减弱,采取标准制和登记制有望成为有效的管理手段。
场馆不足影响展会的规模。北京场馆基本满足目前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今后的发展需要。上海场馆比较分散,不能满足一些大展的需要。场馆的内部设施和周围交通环境差是普遍问题。今后场馆的建设应以人为本,加强规划,加强配套和服务设施,创造一个宽松的展览环境,使参展商和观众都能感到满意。
展览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即使管理水平较高的展览公司,展览场馆仍比国际水平差一大截。重要的是管理人员、项目经理的业务素质,需要有最好的服务精神、宽阔的思路、敏锐的洞察力、超前的预见性以及熟练的外语。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员知识就是展览业管理水平的体现。另外,英特网对展览的开拓、招商、管理和服务也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中国的教育界已注意到展览业对人才的需求,中央工艺美院已设置展示专业,中国的大学正在考虑设置展览专业课程。
增加海外招展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我们举办国际展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缺乏海外招展网络,影响了招展的广度和力度。目前大多数展览公司的招展办法是通过邮件和派员出国,这种办法是成本高、效益低,不能保证效果。各大展览公司建立自己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代理网络十分必要。代理商掌握当地展商名单,能解答展商所有问题,能说服展商参展。因此,将来国际展还要发展海外的代理业务。
出国招展办理审批手续和办理护照程序复杂,时间长,与快节奏的时代特征反差大。我们呼吁商务出国手续应从简从快,以保证不失商机。
全国性的展览协会尚未成立,目前只有北京、深圳等地成立了地方展览协会。由于这一缺项,没有部门对展览业进行全国性的统计和分析,因此也无法提出全国性的展览指导意见;没有部门统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