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过度包装和包装废弃物对环境和资源造成的负面影响,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绿色包装的浪潮。绿色包装可促进社会持续发展,实施绿色包装策略可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但同时也会成为贸易保护主义国家限制他国进口的手段,形成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因此,构建我国企业绿色包装体系既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绿色壁垒的最佳选择。
一、 绿色包装的特点
(1) 材料最省,废弃物最少,且节省资源与能源,讲求适度包装;(2)易于回收,可循环利用,使资源再生;(3)包装材料可自行降解,且降解周期可控;(4)包装材料对人体和生物系统应无害无毒,不含有毒的物质,或将其含量控制在许可的范围内;(5)包装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即从原料采集、材料加工、产品制造、产品使用、废弃物回收再生、焚烧处理等均不产生环境污染。
二、 国际贸易中对包装的环保要求及影响
具体体现在生态保护、包装材料的使用、包装废弃物的处理、技术标准的建立等方面:
1、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因包装中的病虫、细菌、微生物等造成的危害,许多国家对包装物作出了严格限定。如美国、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禁止使用稻草捆扎商品或作为包装的填充材料;德国、日本禁止使用木版作包装材料;美国、澳大利亚禁止使用未经熏蒸的木材、竹片作包装材料;新西兰禁止使用旧麻袋作包装。
2、 通过法律法规在包装材料的使用方面作出特殊规定。如德国等国禁止使用PVC收缩包装膜作为包装产品,禁止使用含氯氟烃(CFCS)的泡沫塑料作包装容器或包装衬垫;美国等国限制使用不能再生或不能分解的塑料;法国等国家的法律强制包装材料再循环或再利用。
3、 运用税费等经济杆调节,鼓励使用再循环资源。如向生产包装材料的企业征收原材料费,对使用再循环资源的企业征收较少费用,对使用自然资源的企业征收高额费用;向生产企业征收高额费用;向批发商征收废物处置费。
4、 建立进入市场的绿色标志制度。德、法、日、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之间已经对一些绿色标志形成了相互认可,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利用包装设置技术性的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主要的非关税壁垒。
三、 绿色包装要求易引发贸易壁垒
绿色包装要求引发贸易壁垒的表现特点为:强制性、广泛性、连锁性、隐蔽性、歧视性、争议性、多变性等。
对包装的环保或检疫要求,通常是以法律、法令、法规等形式制定的,具有强制性,一旦涉及并发生磨擦,不容协商,外国供应商不得不因此而支付额外的高昂费用,失去竞争优势。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绿色包装要求涉及的贸易产品范围越来越广,包括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制成品,更加全面和广泛。绿色壁垒对贸易的影响容易产生连锁反应,从一个国家扩展到多国,甚至全球。
四、 我国出口商品包装面临的挑战
我国出口商品的包装与发达国家环保法规的要求相差较大,使得我国的出口贸易屡遭绿色壁垒的挫折。同时我国目前使用的包装材料,难降解、不易处理、可回收利用率低,易污染环境,有些已成为一些国家采取贸易限制措施的借口,有些则存在潜在的影响。另外,绿色标志制度形成的绿色壁垒,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主要的非关税壁垒。例如我国的冰箱出口,因没有绿色标志,出口创汇曾一度从14亿美元下降到5100万美元。
只有积极构建我国企业绿色包装体系,才能更加有效地打破新贸易保护主义者利用包装设置的技术性壁垒。
五、 构建我国企业绿色包装体系
绿色包装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国家、企业、科研、行业协会等各部门,只有各方面密切协作,共同努力,才能建立起我国企业的绿争包装体系,提高我国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整体实力。
1、 强化企业绿色管理概念,提高企业绿色管理水平。包装设计要重视绿色包装的基本功能,突出产品的绿色标志,采用少公害、易回收处理的包装材料,同时应积极开发和引进先进实用的包装生产工艺和设备,建立现代包装工业。
2、 加大科研及技术应用推广力度。目前,世界绿色包装材料的研发主要方向有:轻量化、薄型化、高性能。
3、 强化对绿色包装生产企业的激励。在项目审批、市场准入、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如减免绿色包装产品税收、设立专项基金、加大财政对企业投入、对行业重点科研开发项目划拨科研经费、增加对企业信贷规模、给予贴息优惠、对原材料和成品进出口给予关税和配额优惠、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等。
4、 合理运用绿色贸易壁垒,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人民、动植物的安全与健康,有效地保护国内的幼稚产业和主导产业。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中有关发展中国家特殊和有区别的待遇原则,及时向WTO和有关发达国家申请技术援助和延长技术性措施实施的适应期或过渡期,以缓冲我国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压力。
5、 加快绿色包装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建立。要尽快完善我国的绿色包装标准体系,与国际绿色标准体系接轨,推动绿色标志制度的实行。
信息来源:《中国对外贸易》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