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纸业近十年来风风雨雨的磨炼和锤打,如一棵泡经风霜的“不老松”,顽强地挺立在悬崖峭壁之上……。
七年前,我国在国际新闻纸厂商的大量低价位新闻纸的挤压下,实施了反倾销,并最终取得胜诉。
七年中,我国新闻纸市场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活跃的巨大变化。
七年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新闻纸市场却面临着产大于销:价格下滑,市场低迷,企业举步唯艰的景象。
本文所谈及的是新闻纸反倾销以后的市场现状、特点和走势。
一、七年经历的三个阶段
l、第一阶段:奋起急追,保质保量,纸报同步发展。
在产量和质量均不能满足国内报业飞速发展要求的新闻纸业,历尽了倾销之苦,反倾销胜而至喜的过程,从几十年一贯制的老体制的束缚下猛醒过来,抓住了来之不易的七年大好时机,融巨资,大力改造设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打了一场提升中国新闻纸整体质量,大力扩大生产产能的攻坚战,以满足快速发展的报业的需求。在97~99年短短的三年多时间内,一条又一条先进设备相继投产,不仅产量翻番,而且质量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纸报双方再一次握手,出现了与过去完全不同意义的稳步发展的新时期。
2、第二阶段:同业竞争,盲目生产,纸业步入被动。
反倾销后,新闻纸市场暂时出现“一纸独秀”的形势,纸业同行纷纷抢滩,加入新闻纸投产扩产的竞争行列之中。几十年中,九家纸厂独揽天下的“一贯制”局面被打破。首先是“泛亚”纸厂的出现,外资加入了国内新闻纸市场竞争行列。出了个“9+1”现象;接着民营企业的掺和,以浙江锦江纸业为代表,出现了“国+私”现象;紧接着老厂改造、产品更新、企业转产搞新闻纸,产量在5000~10000吨不等的企业比比皆是,又加上有实力的大企业把开发新闻纸作为企业发展战略,如山东一下冒出二家产量为30万吨的晨鸣纸业、华泰纸业,出现了“大+小”齐上马的现象;而原有的“9+1”企业不甘市场份额的得后复失,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倾斜政策,大力扩产,出现了“老+新”的纷争局面。以上“9+l” 1(内+外)、“国+私”、“大+小”、“老+新”种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给反倾销胜诉后的前期新闻纸市场带来活跃繁荣的局面,另一方面又给反倾销期满的后期市场带来因盲目发展的后患。
就在纸业大发展的同时,中国报业非旦没有大举增刊、扩版,而是接连几年进行了行业整顿,限版、压缩。
纸业盲目加速和报业的冷静限速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近年来如果说报业每年平均按8%~10%的需求增长,而纸业则是超常规地按50%~100%的速度扩张,新闻纸产量的提速远远高于报业用纸量增长幅度的5~l0倍,由此可见,盲目发展、同业竞争带来产品过剩,纸价疲软的恶果。7年前,国产新闻纸的纸价在5700~6000元之间,而今已下降至4500~5100元。由于价格的下滑,产品过剩而造成成本不降反升(原材料上涨、新设备还贷压力等因素),企业如果要降低成本,又将会出现纸质下滑的现象……。
3、第三阶段:优胜劣汰,“外”倾变“内”倾后市场顾虑重重。
经过短短三年的改造调整,新闻纸市场的平衡被打破,纸业步入新的一轮内战之中。
纸业优胜劣汰会给报业的繁荣、纸业的成长都带来希望,而新纸好纸一哄而起,却给纸业市场带来重重压力。
2000年后期,国内新闻纸由反倾销后的活跃市场蜕变为国内同业的“内倾销”,硝烟弥漫、战火连天。“压价——放债——积压——减产——限产”,可以说“坏事变好事”后“好事又变为坏事”。据悉,在股票市场上市的十家纸业公司进入ST程序的有四家,而新闻纸业则占一半。纸业负债、亏本经营已成不争的事实。
与此相反,七年内国外同业一天也没有放松对中国新闻纸市场的窥视和关注。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七年反倾销期满,又一轮进口新闻纸入市悄然兴起。
2003年起,新闻纸滑准关税调整为8.5%定率关税后,进口新闻纸又一次从世界四面八方涌入我国。虽然,没有95~97年那样猛烈和大量,进口国也不再是以前的美、加、韩,而是更广泛的国家如日本、俄罗斯、新西兰、马来西亚、波兰、南非等等。由于近年国际新闻纸市场处于低迷状况,大家都在寻求新的市场,而最具吸引力的是中国市场。2003年上半年,进口纸的价格在4650~4850元,而时下国产纸维持在5000~5200元。在每吨低300~500元的诱惑下,报业界人士为降低成本和应对报业广告收入下降的现实,进口纸又成了报业选择的必然。难怪中国报协召开会议呼吁报界限订进口纸,难怪纸业又动起再次反倾销的脑筋,以保护企业的现状和发展……。
二、七年来新闻纸市场的特点
纵观前述,新闻纸反倾销胜诉后七年来,中国新闻纸业走过了一段从“奋起——竞争——低迷”的曲折过程。笔者深深感叹,改革开放步入国际大循环的中国新闻纸业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艰辛,在成败论英雄的今天,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太多的疑虑和反思。反倾销后新闻纸市场,有以下几个特点:
l、产大于销。
列举以下数字,足以说明问题。
95年前,国产新闻纸年产量维持在95万吨左右,纸报基本保持供求平衡。
95年~97年,进口纸大量入侵,每年为50~80万吨,把国产纸打入“冷宫”。
反倾销后,2002年,国内年产量已达220万吨,在没有进口纸的影响下,基本保持平衡。
2003年,新闻纸产量一跃达290万吨。
预计,2004~2005年间,将突破350~400万吨,7年中翻了2.5倍。
而报业每年用量维持在8~10%递增率,新闻纸的增长呈“一边倒”现象。
2、用纸呈低定量,多样化趋势。
随着45克低克重新闻纸的使用面逐年扩大,对国内纸业产品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国内有能力投产45克低定量的纸厂屈指可数,而且质量不够稳定。这就给进口找到了最恰当的理由,无论报业还是进口商都瞄准低定量纸这个市场,以目前看进口纸大多是45克低定量。这块市场会多大,将来的局面会如何?一时难以定论,但有一点可以确认:从理论上讲,低定量纸比常规纸低了3.8克,进口价格暂时比国产低了300~500元/吨,质量比目前的要稳定,这对报业来讲无疑是节约办报成本的有效途径,何乐而不为呢?!
再则,目前报业刊物、杂志中,诸如轻涂纸、低克重铜板纸以及彩色新闻纸的用量在增加。按照目前流行的低定量、多样化的趋势在中国报界或早或晚会到来。
3、报业的整顿、电子化时代的影响以及国产纸出口受限(价格及退税因素),新闻纸市场需求前景令人不十分乐观。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将持续,纸业的投入和产出在近几年难成正比,纸业的后续发展举步维艰。
4、进口纸仍有较大空间。
尽管七年反倾销给纸业、报界和政府带来了深刻经验和教训,经过多年的磨合,纸报双方都形成一种良性的默契。不仅在政策上,而且在内部运作的机制,管理的科学化,规章的制度化都给进口倾销形成种种屏障。可以说,95年大量倾销的现象将一去不复返。但进口纸入市的现象仍会继续。进口的空间仍然存在。而且,随着市场条件的成熟,进口纸价格的波动仍将继续。
三、七年反倾销后的市场走势
2003年7月16日,七年反倾销期宣告到期。七年了,中国新闻纸市场理应是一片繁荣、活跃的局面。而目前的现状确令人匪夷所思,有点失望,市场低迷,同业竞争加剧,纸业举步维艰。
当然,这种现象不难理解,又何止是新闻纸一种。就纸业而言,诸如铜板纸、白卡纸、灰板纸都有过或正在经历着如同新闻纸一样的遭遇,再扩大到其他行业,如钢材、铜材、化工等,在原料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比比皆是,如出一辙。
反倾销期满后的新闻纸市场走势将持续低迷较长一段时间。报业的整顿给新闻纸业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随着中国加入WTO,关税的逐步下调,进口纸的扩量和入世的复苏,也将给国内纸业界带来新的压力。
市场需求对优质新闻纸的增加及用户低定量、多样化的用纸需求,将对今后新闻纸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中国的新闻纸业界只有平衡心态,面对现实、摆正位置、面向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做文章,走大循环、大市场的道路,才是生存发展的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