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大陆读者眼中,中国台湾出版的图书特点是精致的装帧、特有的语言风格以及与国际出版的同步性。而对于欧美出版商来说,中国台湾图书则以老少咸宜的优秀图片书见长。台湾地区出版业盛产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主要的版权贸易集中地,任何登上欧美榜单上的佳作几乎都能在很短时间内出现在台湾出版社的门下。在美国《出版人周刊》刊登的《台湾2011年出版分析》(PublishinginTaiwan2011)一文中,五位知名台湾出版人针对台湾出版业目前的转型、趋势以及与大陆和海外的出版合作给出了自己作为业内人士独到的观点。
张杏如:
规模大涨但僧少粥多
“粗略来说,台湾出版业规模在过去十几年中增长了约50%,但零售和分销渠道却增长了1000%。”读书共和(BookRepublic)社长郭重兴说,“我认为,大规模的出版集团可以修正这一不平衡结构,但在台湾拥有足够大的规模、足够充沛的资金可以影响这个图书零售分销业的出版集团还不存在。”
信谊基金出版社(HsinYiFoundation)主编张杏如指出:“先进的云技术和数字平台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图书业,这使得出版队伍整体年轻化发展,我认为他们将会把台湾出版业引领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意识到,同大陆的出版业相比,台湾地区的出版逐步进入‘僧少粥多’的状况。现在,台湾出版人都应认真考虑同大陆合作发展的策略。”
王荣文:
数字转型与进军大陆
远流出版社(Yuan-Liou)是台湾为数不多的拥有足够资金和规模进行数字化过渡的出版社之一,但远流出版社CEO王荣文认为,这一过程还是相当艰巨:“一本电子书的销售为出版社带来至多不超过5%的利润,这一数值太过微小,甚至很难吸引出版社为数字出版投入多大精力。而另一方面,在线杂志和电子数据库的发展则更加稳定。”王荣文同时认为,政府应当在数字阅读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在B2B2C模式的教辅图书销售领域,政府如果能够建立一个官方机制,制定统一的定价,使作者、出版社、发行人员和数字供应商能够信息共享,那么这一过渡期将更加顺畅。但可惜的是,现在并没有出台任何成熟的政府机制。大学的拨款基本都用于进口海外电子书,而初高中又没有针对电子书的款项。”
王荣文同时认为,在出版数字化转型阶段,起到决定作用的并不是作为内容提供者的出版社,而是数字技术供应商。“但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开拓并掌握广阔的读者需求。”王荣文表示,目前台湾出版人正积极着手准备打入大陆市场,但想要介入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市场,还需要更充足的资金和更加长远的规划。王荣文总结说:“总体说来,目前台湾出版人所面临的挑战有以下三点:发掘高质量的作者和作品,策划如何进入内地市场以及数字化转型。”
林载爵:
版权输出需更多重视
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linkingPublishing)主编林载爵同时也重点关注着版权的引进与输出,他指出:“台湾出版人十分重视海外优秀作品和作家的版权引入工作,目前台湾的引进版图书在出版市场中占到28%的份额。
但与此同时,出版商还应多多重视将国内好书及台湾地方文化特色推举到世界读者眼前。达到这一目的,我认为需要有几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台湾出版商应当着手出版针对外国读者的英文图书,另外一个就是拓展与东南亚华文阅读圈的合作与出版。”
谈到数字阅读,林载爵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出版的书越来越多,可台湾书店就那么多架子,肯定有越来越多上不了架的书。数字出版和网络商店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法。”联经出版在最近的二十年中,每年出版近150种新书。虽然面临出版销售萎缩、数字阅读冲击的局面,林载爵称出版社没有任何删减出版数目的计划。
郝明义:
数字转型的“三冬”阶段
大块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LocusPublishing)董事长郝明义认为,数字出版是世界出版业未来的整体趋势。“传统印刷书与电子书之间的拉锯不仅导致了大量价格战的出现,也迫使很多独立书店闭门谢客,这些都对出版商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其实在iPad盛行之前,已有个别出版社谋划打造自己的数字阅读平台。而现在,更多出版商正在大陆寻求良性合作的模式与机遇,而大陆也在积极观注台湾出版商机。2008年起实施的两岸开放政策为双方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
郝明义认为,台湾仍需加紧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我认为应当将传统印刷出版物视作‘艺术品’,而将数字出版物看作是互动性更强的娱乐消费品。关键是,这两者之间不应当一直处于水火不容、相互对峙的状态,出版社应当在融合两者的过程中,慢慢加入到数字出版大趋势里来。”郝明义运用了“冬天”作为隐喻,巧妙地表明了出版社对数字出版的态度:“在第一阶段,出版社慢慢认清了全球性的数字出版大趋势带来的严峻挑战,我管着个阶段叫做‘寒冬将至’;第二阶段是实体书与电子书之间的价格战,这一阶段便是‘躲避雪暴’;第三个阶段,也是对台湾出版业来说最有针对性的一个阶段,就是如何打入大陆图书市场,对我来说这一阶段便是‘寒中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