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表示,全国5000多家非时政报刊年内将全面展开转企改制。柳斌杰先生是著名的市场派文化官员,推动此事久矣。而如果不是他对新闻界的披露,我们还真的不知道在曾经的“朝阳产业”的光环下,60%-70%的报刊亏损和50%-60%的报刊没有资本这样严峻的现实。
正如柳斌杰先生过去所言,这些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在“事业单位”的旗号下没有退出机制。根据柳斌杰的思路,总体上按照企业的逻辑来改革那些不死不活的亏损和无资本报刊,这个大方向值得可定。而且柳斌杰也看到了改制的难度:首先是“机关办报”几十年,很多人还不习惯市场化模式,因此观念转变不易;其次是如何通过社会保障、政策优惠打消被改制者的后顾之忧。
但是,这个改革的前景如何、怎样看待其绩效?凡此种种并不简单,甚至一些基本内容很不清晰。这或许是媒体披露的改制信息不够充分所致,但是在我看来,至少有三个问题在考验改革推动者和报刊界。
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大的不明朗之处,是哪些报刊分属于时政类和非时政类?在60%-70%的亏损报刊和50%-60%的无资本报刊中,究竟是要改制的都市报、晚报效益差,还是时政类报刊多数亏损?或者除了上述报刊,其他报刊的数量更多,亏损和无资本问题更严重?
第二个问题,改制后如何避免在同一个报刊集团内部既有事业单位、又有企业,乃至于事业企业难以真正分离,会不会让改制大部分流于形式?柳斌杰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特别提到了“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公司办的行业报刊”,那么改制后的报刊是否游走于企业、事业和政府之间,哪边有好处就往哪边靠,就像中石油、中石化名为企业实际上依靠行政级别两头得利?
第三个问题,新闻出版的发展是否应该完全采取企业化、尤其是集团化的市场理路来操作?柳斌杰先生认为,为“改变目前报刊市场散、乱、小的现状”,有必要参照国外报纸,建立为数有限的投资人的巨型报刊集团“航母”,此言值得商榷。首先,国外现在对少数传媒巨无霸掌控大量媒体的批评很多,认为民主和法治应依赖为数众多的独立媒体。其次,中国幅员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社会分层如此明显,尽管有其他媒体存在,但报刊风格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对于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和表达权仍然非常重要。
有鉴于此,笔者在乐见其成的同时,对于此项改革的准确目标和预期成效多少有些疑虑,说到底是一条,即媒体界缺乏法制,依法行政难以落实,媒体自主空间有限,媒体产权也不明晰,因此任何改革都可能偏离本来就不清晰的目标。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制的阳光照亮媒体界的那一天,才是媒体界真正走向市场、走向社会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