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一则短消息引起笔者注意:“广州某一类(书刊)印刷企业,政府定点采购印刷单位,超千万元的投入,现有意转让(包括证照、设备、客户资源等无形资产),可采取合作或者承包的形式。”出于好奇,笔者拨通了对方的电话,得知这是一家民营企业,现在不想干这行了,要把印刷业务资源连带机器设备都转让出去。
前不久,笔者从一家原部委所属的印刷厂厂长那里获知,该企业的上级单位——出版社的领导今年给他们企业的指导方针是维持,然后逐渐淡出印刷市场。这是一家上世纪50年代成立的老国企,曾经风光一时。这位厂长还说,现在书刊印刷利润太低,像他们这种情况的老国有书刊印企都是勉强维持,生存艰难。
综观行业情势,弱小的书刊印刷企业不仅在资金、人才、管理上处于弱势,在设备上也如是。上述那家原部委所属的印刷企业,现在只有一台海德堡在运转,是上世纪90年代引进来的,当年能够引进海德堡设备的企业不多,他们是其中一家。然而,时光荏苒,一台海德堡用了这么多年,如今再也没有财力去更换老旧设备了。
对于弱小的书刊印刷企业而言,生产能力有限、管理理念落后、活源匮乏、人才断档、设备老化等都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除此之外,还有税费问题。增值税要按17%缴纳,企业所得税是25%,城建税、教育费附加、车船税等加起来每年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企业员工的工资也在涨,一个机长的工资在6000元~1万元,普工工资也要2000元~3000元,再加上企业要给员工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统统算下来,对于一家小印刷企业而言,一年到手的净利润很少。增产不增利、利如纸薄的现象,在印刷行业尤其是书刊印刷企业,问题越来越突显。
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王建辉在其微博中写道:出版业的利润来源有两个重头,一是税收优惠甚至免税,一些地方由于实行得早更占天时之优;二是教材,虽然十几年来国家什么都在涨,经济在涨物价更在涨,而教材却在一再限价,但教材还是出版业可怜利润中的重要部分。传统出版业如果没有这两条,真的是要变成夕阳产业了。找到新的发展之路,显得十分迫切。
传统出版业尚且如此,出版印刷产业链的下端——印刷企业尤其是书刊印刷企业,日子就更加难熬。企业要生存、要维持,但凡有一天弱小的书刊印企扛不动这些艰辛的话,就只能“撤”了。去年北京市就注销了723家印刷企业。或许,转行、转让、出售、被兼并、被合并、或淡出仍然是今年弱小书刊印企的前景,而这也是行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的需要。有数据为证,在北京地区,以中小印企为主、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的行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占全部企业数量20%的优势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了全部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0%,在高档书籍、彩色期刊等领域逐步实现着向有限几家大型企业集中。
当书刊印刷市场经过一轮淘洗、优胜劣汰之后,行业会发展得更加健康,而这也符合政府扶优限劣政策导向。最近,国家陆续出台了各种鼓励、扶持小微印刷企业的政策和措施。相信,在行业转型升级的阵痛中,弱小书刊印企要想存活,只有在特色和专业上下工夫,新产品、新技术、新思路将是突围获胜的法宝。同时,也要相信,有大型印刷企业的存在理由,必然也有小微印企唱主角的舞台。这是一个事物的两面性,这才符合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