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们阅读所凭借的媒介已不再是传统的书籍、报刊所能涵盖,网络和电视占去的时间似乎更多,因为后两者的阅读更具灵活自由性。在后两种媒体的冲击下,纸媒的发行空间在不断缩水,但笔者并不认为纸媒在浅阅读时代无所作为。
精心加工信息让读者“易阅读”
虽然纸媒在提供的信息量方面远不及互联网,但它可以引导读者从汹涌而来的海量信息中找到最重要、人们最需要的信息。因此在浅阅读时代,作为纸媒从业者,绝不是把本来可以说深的事说浅,而是要把手中掌握的大量信息做去粗取精、深入浅出的加工,在读者注意力越来越分散的情况下,提高新闻内容的到达率和接受程度。
在浅阅读时代,决定读者是否能够将一张报纸读下去的因素往往不只是内容本身,第一眼所触及的版面视觉效果相当重要。于是如何吸引阅读、引导阅读、方便阅读,成为报纸版面设计的基本原则。尤其在电视、互联网等的冲击下,纸媒应该更注重挖掘视觉潜能、追求版面设计科学合理、强调阅读舒适和人性化,以弥补自身传播的劣势。
如今,不少报纸都在内容表达和版式编排上努力让读者“易阅读”。例如,在封面版做多元导读,将报纸上的特色板块、重点栏目、重点文章等在导读版上有所体现,实现导读信息量的最大化;在版面设置上坚持板块化操作,让读者可以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在版面表现形式上,能用图的不用表,能用表的不用文字,用最简洁的方式传达;在标题制作上,言简意赅地概括新闻事实,突出事件本质,一个标题就是一个简讯、一条微博。
深入调查采访不比时效比实效
浅阅读表现为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等特征,它追求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而阅读的另一项功能——获取知识,恐怕要通过深阅读获取。因此,读者可以浅阅读,记者却不能浅采访。
就报纸的传播优势来说,深度和观点才是看家本领。作为报刊记者,不能只满足于动态新闻的即时报道,应该利用稍迟出报的时间差,理清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充分利用各种报道形式,对新闻事件和现象做进一步的分析阐释,用自己的独立思考做出独具思想性和个性的深度报道,让受众在看过电视、网络后获取更深层次的信息,帮助受众在鱼龙混杂的信息中明晰立场。报纸与微博,不比海量比原创,不比时效比实效,不比速度比深度。
想要做出供读者深阅读的报道,要求我们平时做足功课。记者应该是天生的好学者。每天我们都在接触新的人和事,应时刻保持对事物的求知欲,逐渐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自己学“懂”,写出的报道才既能深入浅出地表达,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学习钻研成为某些领域报道的专家,做出不仅为广大受众提供信息、还可供业内人士研究参考的报道。
培养综合素质做全能型记者
作为报刊记者,成长进步的内涵应更为深广,应努力向全媒体记者转型。在笔者看来,向文字、摄影、摄像全能型记者转变,能够促使我们在全媒体时代掌握多种传播技能,从而成长为后报业时代的记者先锋。
这种转型优势明显。首先,在保证质量、深度的同时兼顾时效。当新闻事件发生时,报纸次日才能发布消息,而全媒体记者则可通过网络等渠道实现实时同步报道。其次,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手段,网罗各类受众。对于一些时效性强的事件,全媒体记者可为网站做连线,以音视频的方式实现现场报道,更好地还原现场的环境和氛围;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在摄影记者无法及时到场的情况下,全媒体记者可及时拍下重要的现场新闻图片、视频段落,并优先发表在网站上,这些图片、视频与文字报道相互补充,使报道现场感更强,更为立体生动。
全媒体将成为报业发展的趋势——记者采访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新闻在第一时间抵达个人用户,随后在报业网站上滚动发布事件的实时进展情况,然后是报纸上的全面报道,最后是新闻事件的图文视频深度报道分析……浅阅读时代,报刊记者要深度成长,逐步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发展成为一专多能的全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