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印刷的柔印与凸印之争纸箱纸盒,已经延续了好几年。当前,在不干胶标签印刷领域,占主流的仍是凸印工艺,但高端标签印制领域当属柔印。我国标签行业的特点是中短版活件居多,因此平装无线胶订联动线装机量调查,在追求印刷质量的同时,比较这两种印刷工艺的成本与损耗,比较它们的产能,从而比较设备的投资回报率,一直是标签业内人士所关注的热点。
凸印工艺的利与弊
1.凸印工艺的优势
尽管凸印工艺在国际印刷潮流中已呈下降态势包装设计,但在国内标签行业却并非如此,凸印能够逆势发展,可归于以下几点原因。
(1)凸印采用感光树脂印版,印版加网线数从前几年的120~133线/英寸发展到现在的150线/英寸,甚至是175线/英寸烟草包装,图像层次表现力很好。笔者曾看到过一张凸印测试样张,上面印有欧洲美人,印版加网线数已达到200线/英寸,其高光区域印得非常好,十分精致。德鲁巴
(2)凸印标签往往采用UV油墨发展史,黏度高、色浓度高,因此由油墨导致的网点增大的可能性比较小。也正是因为采用了UV油墨,所以不论在纸张还是薄膜上,油墨的附着力都能达标。但与柔印UV油墨相比,凸印UV油墨的价格每千克要低20%左右。
(3)不论是机组式还是卫星式窄幅标签凸印机字体,纸路都比较短,有利于降低调机时的印刷损耗。尤其是卫星式机型,小小的一个中心压印辊筒周围分布了4~6个色组,对缩短纸路的作用特别明显。
(4)因为凸印不采用网纹辊供墨,因此在印版最小网点的选择上不受网纹辊网穴开口直径的限制网屏,只要印版上的最小网点能“站得住”,原则上就能印出来。
(5)标签凸印机采用类似于胶印设备的墨斗-着墨辊-串墨辊输墨结构,通过调节墨斗间隙来控制上墨量,因此只要处理得当,在同一印刷宽度上《中国印刷蓝皮书》,就能印出墨量相差明显的图像来。
(6)标签凸印机的价格较低,即使是进口凸印机同进口柔印设备相比,价格都要低很多,设备初期投入比较少。
(7)凸印操作技术比较简单,上手容易投资采购,当然要提高也很困难,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不过对入门者来说,容易激励起信心。 供墨
2.凸印工艺的不足
凸印工艺也有不少“软肋”,由于凸印采用了类似于胶印的长墨路和浆状油墨,但在组合式标签印刷机这个平台上过度包装,却没有适合长墨路的空间,因此只能在固有空间中缩短墨路,形成了9~12根墨辊的固有格式,达不到长墨路所需要的匀墨水平。这种墨路结构容易造成的缺陷是墨色不均匀,尤其是在墨斗加墨前后墨量不均匀。这时就需要有经验的操作人员适时微调。一般的结果是其色差控制比较困难特种印刷,同柔印采用网纹辊上墨结构得到的色差控制水平相差很明显。在一卷印刷材料印完后,在该卷的头和尾处取相同图案的样品,在相同部位做同批、同色的色差比较,即可检验出这一问题。这种色差控制的缺陷在标签印刷上往往是致命的,试想一下科印报告,如果客户委托印刷的标签,即使图像印得再精美,但如果连标签上的LOGO色前后也不一致,客户也不会轻易同意的。失业
凸印同柔印一样都采用圆形网点,中间调层次是其精华所在。初学者往往很难分辨出一张以圆形网点构成的图像究竟是采用柔印还是采用凸印印刷的。借助于放大镜油墨,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网点的细部,还是很容易找出凸印网点特征的。凸印网点一般是中间一个深点,外圈一个深环,中间是明显的浅色,或者是里面一个圆点印后设备,外面一个深色圆环,当中有一圈窄小的不着墨的空白。柔印的网点则完全不同,当印刷压力和上墨压力均在许可范围之内,柔印的圆网点是结结实实的一个圆点,饱满而不缺损;但当印刷压力合适、上墨压力略有欠缺时书评,在圆点中会漏出一个小圆形的空白。为什么同为圆形网点而有如此大的差别?这其实同凸印标签印刷机的转印结构有关。凸印的压印辊上包裹了一层约10mm厚的橡胶层,硬度为肖氏92~93度。版辊上粘贴印版的双面胶仅厚0.1mm,没有缓冲层,其作用仅仅是粘贴,无法吸收压印辊对版辊不正常的压力冲击。当版辊和压印辊相接触时教育,理论上两个互相啮合齿轮的节圆正好等于两辊外圆的相切,此时印刷压力最轻;但由于版辊外圆是肖氏硬度70~80度左右的感光树脂版,压印辊外圆是硬度超过肖氏90度的橡胶层,两个较软部件的机械加工难度要比金属部件的加工困难得多,因此两辊相切时的精度也要低得多。这种结构上的缺陷势必造成印刷压力不容易控制组合印刷,而且0.1mm厚的双面胶也无法提供缓冲作用,因此这种印刷压力的变化势必转移到硬度较低的印版上,印版上的网点增大也就在所难免。 重组
凸印印刷不叠色的标签产品没问题,但若印刷C、M、Y、K四色或C、M、Y三色叠印标签产品(如印刷人像)因网点增大不容易控制,所以灰平衡就无法保证乐凯二胶,叠色区域的色差也会很难控制。因此,用凸印工艺印刷高质量的标签尤其是采用叠色工艺的标签比较少,这主要也是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故障而影响成品率。前面提到的200线/英寸的凸印欧洲美人像图案只是做一个测试样品应该完全没有问题,但若是印刷一个长度达1~2万米的订单,要保证人像肤色前后不出现明显的变化包装印刷,是非常难做到的。
柔印工艺的利与弊
柔印工艺同凸印工艺看起来差不多扫描,都是使用感光树脂版,图文凸出版面,印出的中低档标签粗略看上去也相差不多。边缘溢墨(也称印痕)现象在凸印标签上常看到,在柔印标签上也不少。
1.柔印与凸印的两点差别
笔者认为,柔印同凸印最基本的两点差别是:网纹辊上墨的短墨路系统与金属压印辊的转印结构。
(1)网纹辊的上墨系统。柔印采用号称计量辊的网纹辊上墨和橡胶着墨辊与逆向单刮刀结构方正,或全封闭的腔式刮墨刀结构。着墨辊与逆向单刮刀配置既可以使用低黏度的液体油墨,如水性油墨与溶剂型油墨,也可以使用浆状油墨即UV柔印油墨。柔印的网纹辊与刮刀系统提供了比其他印刷工艺更可靠、稳定的墨量供应。故障分析与排除
(2)网纹辊、版辊和压印辊三辊的轴心呈等腰直角三角形分布,即版辊居于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顶端,网纹辊与压印辊分别居于下部的左右两侧。这种分布结构奥西,使版辊位于印刷单元的最上方,换版很容易。调节上墨压力和印刷压力时,一般只需调节版辊的上下位置,要求精细微调的,则采用左右兼顾的办法。对于高档的机组式柔印机印前工艺,如美国麦安迪的康可机型,采用等腰直角三角形分布后再倾斜θ角的结构,既保持了传统机型换版快速、容易的特点,又将版辊本身的重力对印刷压力的影响降到了很低的水平。最新型的伺服机型将网纹辊、版辊与压印辊三辊轴心列于一条直线上,完全避免了版辊重力对印刷压力的影响。表层镀铬的高精度金属压印辊模切烫印压痕,根据每一色组压印力大小所造成的对印刷基料的阻尼,采用直径递增的办法增加线速度补偿,以保证承印基材前行的匀速功能,保证了套印精度。
2.柔印工艺的优势
近10年来柔印在我国标签市场的优异表现是有目共睹的:
(1)产品质量精美,网点饱满结实其他,在中间调区域的层次表现力特别强。标签行业中所应用的柔印工艺代表了柔印工艺的最高端。印版加网线数已从以前的120~133线/英寸到现在的150~175线/英寸。柔印标签产品已可以与凹印、胶印一较高低。 印刷市场
(2)色差控制优异。对一般用户要求的同批、同色的色差ΔE控制在小于2或2.5以内,完全没有问题;工艺控制合理,生产管理科学的标签印刷企业甚至能将ΔE控制在小于1。
(3)柔印的印刷压力小,由印刷压力所造成的印刷基材传递阻尼的补偿简单、可靠,因此建立在柔印平台上的多工艺组合十分丰富。柔印可以实现与胶印、凹印、轮转网印、冷/热烫金、压痕模切、分切等工艺的组合流程,只要是生产工艺需要,基本都能组合在新平台上。美国麦安迪的康可机型,可以带20多个色组完成一个标签产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4)生产速度快、产能高。凸印的生产速度一般在30~40米/分钟,而柔印的生产速度一般在100米/分钟左右化妆品包装,根据标签产品的情况,有时可以达到150米/分钟,也就是说一台柔印机的产能相当于两台凸印机的产能。
3.柔印工艺的不足
同凸印工艺相比,柔印工艺在某些方面是略有逊色的。
(1)印版加网线数受制于网纹辊线数。网纹辊提供了柔印色差控制的最有力保证,但也局限了印版的选择。柔印要使用高加网线数的印版来表现层次中国印刷企业强,必须首先要保证印版的最小网点直径大于或等于网纹辊网穴的开口直径,只有这样,足够小的柔印网点才不至于掉落到网纹辊的网穴之中,从而引起小网点堵版故障。而凸印则没有这种顾虑,只要墨层够薄排版,只要凸版上的小网点在制版时“站”得住,理论上就能印出来。厂商信息
(2)柔印的墨层厚度受制于网纹辊储墨量,因此若要用同一颜色表现两种不同墨层厚度的质感,只能分别制两块版,墨色厚实的印版采用储墨量较大的网纹辊曼罗兰,墨色浅薄的印版采用储墨量较小的网纹辊。凸印则不同,有经验的操作人员甚至可以在同一宽度上印刷出不同墨层厚度的产品,因为只要细心地微调墨斗间隙,达到这个要求并不难。
(3)柔印标签印刷机的造价明显高于凸印标签印刷机,其中网纹辊的费用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目前业内使用的柔印网纹辊的最高线数已达到900~1000线/英寸认证,一些高端的标签印刷企业甚至用到1100~1200线/英寸的网纹辊,其费用不菲。现在的高端标签柔印机基本上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虽然国内柔印设备制造商也在仿制中创新,但对一些基本的理念并没有真正搞清楚,因此设计不合理,机械精度还不够。国产柔印机的这种差距也就造成了性能稳定的高端柔印机价格居高不下分色,对于初涉标签印刷业的企业来说,大多会望而却步。
标签市场的需求
1.质量是标签市场的第一需求
烟、酒、日化、食品行业是标签几个重要的应用领域。
(1)烟标。烟标是标签行业中最重要的部分胶印机,虽然标签行业都知道烟标是一个利润率很高的领域,但没有一定的资质,一般的标签印刷企业是很难涉足其中的。烟标印刷的工艺主要是凹印和胶印,也有少量的柔印,但还处于一个拾遗补缺的地位。
(2)酒标。除了在啤酒标签印刷中凹印占上风之外认证,高端的酒类标签则是胶印的天下。胶印工艺的精细小网点印刷,在目前来看是其他工艺无法比拟的。
(3)日化标签。日化产品的附加值高,包装要求精美,利润率高。日化标签以不干胶材料为主要基材,柔印与凸印是其主要的印刷工艺CTP,此外,冷/热烫金、凹凸压纹、局部网印UV上光、凹印与胶印的精细网点修饰等均在日化标签上有所体现。可以说,一枚小小的不干胶标签承载了多种工艺。如今,柔印同凸印的竞争已初见分晓,高端日化标签从凸印转向柔印的趋势就是明证。
(4)食品标签。以柔印和凸印为主的食品不干胶标签化妆品包装,如肉食类的包装,主要是采用高阻隔膜包装,并以精美的不干胶标签作装饰。当前,软包装主要适用于中低档产品,高档产品的包装会选用瓶、罐等其他形式数字出版,并配套精美的不干胶标签。同日化标签相比,食品标签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品种多,用量大,且标签的生命周期短。虽然在精美程度上食品标签还不能与日化标签相比教育,但耗用量之大是后者无法比拟的。食品标签市场的开发与发展,将带来更多的中长版不干胶标签的活件,更有利于柔印的发展。因此,食品标签将成为柔印标签的一个新增长点。
由此可见,标签首要的追求就是质量。因此连线加工,高精细网点、稳定的色差控制、精美的多工艺,是标签用户最基本的要求。不干胶标签从10年前采用120~133线/英寸的印版到目前使用150~175线/英寸印版的进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今后,标签的发展不会像软包装那样走向中低档、大众化,精美甚至奢侈将是其发展方向。
2.对成本控制的需求
如果说10年前只要能印出用户需要的标签就能赢利,那么经过10多年的发展爱色丽,标签印刷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30%左右的利润率即将成为过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标签产品的成品率,以维持原有利润,已成为众多标签印刷企业的共识。
不干胶标签(包括柔印和凸印不干胶标签)的成品率一般在90%左右,也就是说至少有10%左右的不干胶材料被浪费。根据不干胶主要材料供应商的价格来计算这种损耗的经济价值可变数据印刷,那么在现有装备和工艺条件下将成品率提高3~5个百分点,就能挖掘出巨大的效益。成品率的提高,我们姑且不论减少碳排放的意义,单就经济效益而言,直接增加的就是企业的利润。
此外按需印刷,降低高价原材料的耗用,用中低档材料生产出高档产品,这也是降低成本的一个重要途径,科学合理的印刷工艺将在其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标签产品的质量与成本,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同软包装市场一样包装安全,当标签工艺被普及与推广,市场上的价格战在所难免,这就成了标签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柔印工艺如何巩固并扩展在标签市场的领地
基于多年的工作经验,笔者更看好柔印在标签市场中的应用。从上述对凸印和柔印两种工艺的利弊分析中,笔者认为柔印的优势是科学合理印后设备,同新技术的发展结合密切,在标签产品质量提高、成本降低方面蕴含很大的空间,凸印的优势是市场占有率高,设备投资低,只要有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印刷厂,在印刷质量的精美程度上照样能同柔印一搏。但从长远发展来看,笔者认为国内标签行业终究也会像欧美国家的标签行业一样,柔印逐步走向主导地位。质量和成本是当前标签印刷企业所面临的两大问题,所以柔印要争夺更多的领地,还要从质量和成本方面下功夫奥西,那么柔印标签将怎样进一步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呢?
(1)柔印制版技术的革新与竞争已经在业内燃起了星星之火。柯达、艾司科、网屏等制版软硬件的龙头企业在数字化柔版制版方面的革新已经推动了传统柔性制版技术的提高,这将极大地提升柔印工艺的质量。在Labelexpo Asia 2009展会上,笔者看到了采用艾司科HD FLEXO技术的印刷样张,虽有瑕疵,但质量水准上的大幅提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柔印制版技术已经从以往版材的改进延伸到印前的网点结构等基础领域包装印刷,使柔印向接近胶印的印刷质量迈开了踏踏实实的一步。制版技术的改进,带来的并不仅仅是柔印质量的提升,而且也避免了柔印标签因在精细小网点方面的缺陷不得不使用胶印工艺的做法。“柔印+胶印”的组合其实是对柔印质量目前还无法同胶印匹敌的妥协,当采用新制版工艺的柔印能达到胶印的水准,柔印的成本就下降一大块。
(2)降低柔印设备的投资成本。降低设备的投资成本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不要盲目依赖于组合式多工艺印刷胶片,可以用一种工艺完成的标签产品,尽可能不采用多工艺印刷。笔者2009年在《标签技术(2009第三卷)》上曾撰文谈过这一问题,因为各种不同的工艺组合在一条生产线上,将对整个系统的张力控制和因印刷压力不同而造成的进料速度补偿带来很大困难,会直接影响多色套准精度和产品成品率。二是不要盲目地追求设备的高性能。对标签印刷材料大多是以格拉辛底纸或PET薄膜为底基的不干胶排版,纵横向拉伸强度大,不容易变形,因此上机印刷的张力可以设置得大一些,张力控制波动比较小。以麦安迪2200机型柔印机为例,正因为注意到标签材料的这种特点设备操作,因此在进料速度补偿方面做了可靠而有效的补偿,而在张力控制方面却舍繁就简,减少了设备的制造成本,但在套准精度方面却比采用闭环张力控制的高档机型更好一些。相对于同类型其他机组式的柔印机来说,麦安迪2200柔印机的纸路要短许多RIP,耗料少,整体的制造成本较低,因此价格也较低,即使同凸印设备相比,在价格上也有竞争优势。因此覆膜,对于标签印刷企业来说,没有必要追求设备的全功能与完美,设备功能只要够用就行,这是降低柔印标签设备成本的有效途径。 (3)尽一切可能降低UV柔印油墨的耗用量。UV柔印油墨黏度高、光泽度高、色浓度大,表面张力比液体油墨高经营管理,因此印刷过程中的网点扩张小,不容易黏附在印版上造成堵版,成品率高。UV柔印油墨的缺点是价格偏高,1千克UV柔印油墨的价格相当于购买几千克液体油墨。此外,UV固化单元的能耗也是一个大问题胶片,UV灯管的功率达160~200W/cm。业内已经有液体油墨取代UV油墨的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问题在于怎样在阶调印刷时用液体油墨取代UV柔印油墨,液体油墨能否达到UV柔印油墨的高色浓度与不容易堵版的特点,仔细分析这两类油墨,笔者发现由于标签柔印设备普遍采用着墨辊-网纹辊-逆向单刮刀上墨的结构当纳利,只要提高液体油墨的黏度,达到UV柔印油墨的色浓度是可以的。至于UV柔印油墨不容易堵版的特点,其实这是印版表面张力与UV柔印油墨表面张力的配合问题。在清晰了这一问题后,笔者将UV柔印油墨印刷的经验成功地运用在液体油墨上,取得了相同的效果。
(4)关注接料损耗。由于不干胶卷料的卷径有限其他,因此换卷过程中的损耗就不能不重视。美国马汀公司的自动更换卷设备就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典型设备,尽管国内也有相应的解决方案,但在可靠性方面还有待提高与完善。
(5)利用连线涂胶与涂硅不干胶生产线解决不干胶标签的原料损耗问题,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多年前在凸印机上也有过尝试。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适应不同基材的胶黏剂种类科印精品调研,胶黏剂的技术含量以及技术服务人员的水准。
(6)柔印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亟待加强。柔印的损耗与成品率同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关系极大,不是凭经验来估计上墨压力与印刷压力调节是否到位,而是凭借高倍放大镜观测网点细部,以此判别压力大小的调节方向及是否调节到位。判断细部,一方面是经验的积累印前工艺,另一方面也需要一定精度的设备,当年技术人员使用的8~10倍放大镜来观察网点细部已经跟不上形势的需求,需要更新换代了。
(7)进一步规范柔印工艺,在生产过程中将经验的因素控制到最低。柔印不能像凹印一样成为一种以经验为主导的工艺,要尽可能地将人的因素排除在外凹印,这就需要在制定柔印工艺时要严谨与严密,要数据化、规范化,要像胶印工艺那样努力去控制生产过程中的灰平衡。尽管从目前来看,这似乎还不太可能,但恰恰是若办到了这一点供墨,柔印标签的质量和成本将取得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