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IT技术及数码印刷技术的发展,一种新的出版方式应运而生——按需出版印刷。数码印刷一本起印的特质,打破传统印刷出版规模化的印数限制,使个性化、零库存的按需出版印刷成为可能。按需出版印刷使实物性的图书库存转变为数字库存,减少了传统出版业中的组多中间环节,在满足当下日渐兴盛的小批量、个性化出版印刷需求的同时,对解决需求量较小的学术专著、专业教材和绝版书等印刷问题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美国是应用按需出版技术最广泛的国家之一。美国书目信息服务商鲍克公司(Bowker)发布的美国纸质图书出版2010年度报告显示,2010年美国非传统类图书2010年的出版品种数量为277.626万种,比2009年的103.3065万种增加了169%。,这些图书主要为按需出版图书。
按需出版印刷可大大降低出版社库存风险,实现先销售、后印刷的绿色出版模式,因此,国内出版业对其也怀抱着极高的期待。同时,作为数字印刷增长潜力巨大的一个领域,按需出版印刷也被国内印刷行业广泛关注和热议。但时至今日,中国按需出版印刷的发展依然观望有余而行动不足,正如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陆长安先生在9月26日的首届中国按需出版论坛商所言:“中国按需出版目前还只是模式的探索。”
印刷成本过高、盈利模式不明、装订效果单一、版权保护缺位是当下中国按需出版普遍认同的发展瓶颈。而不少人认为盈利模式不明,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障碍。
但笔者认为,盈利模式,主要是资金的投入与利润的再分配问题,这是一个出版商“愿不愿意去做”的问题。而在此之前,明确印刷出版内容知识产权问题,符合当下出版制度,使出版物“出身合法”,则是决定出版商“可不可以去做”的先决问题。
谈及版权保护,就不得不提到当前我国图书出版发行的审核制,相较于国外的登记制,我国的审核制,出版社要出版图书,需先向出版审核机关提交出版选题,得到选题、内容审核认可后,才能拿到书号,进行正式出版。而按需出版如只是印制几十本甚至几本,很难通过立项并拿到书号。
书号即ISBN,最直观的就是书的封底的条型码和那一串数字。是由新闻出版总署分配给各个出版社的。国内的书号还在书的第二页(一般在扉页的反面)还配有CIP数据,该页也称为版权页。这二者是在国内出版图书不可缺少的两个必要数据。如果没有,就成了内部资料,内部资料是不允许定价的,也不允许销售。
虽然国内对书号数量不再加以限制,但审核毕竟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一本起印”的按需出版,每种图书印数虽少,但品种却可能成千上万,这无疑给审查机构带来很大的难题。就当下越来越旺盛的个人出书需求而言,个人要想出书,就必须办理一次性准印许可证或申请书号,费用高昂且程序复杂。成本上升加之耗时较长,这使得很多个人出书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按需出版的发展。
网络时代,版权保护一直是难解之症,侵权行为可谓比比皆是。版权好比作品的“出生证明”,按需出版,首先必须确认内容“身家清白”,才能合法合情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