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读者数字出版基地惠州基地项目建设又有了新进展。”10月15日上午,读者甘肃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大时给《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打来电话,言语中透露出无比欣喜之情。他说,他又与惠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了磋商,惠州方面十分看好基地的前景,准备协调各方全力推进。
建设自己的数字出版基地,读者出版集团将之视为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步棋。“数字出版是方向,是潮流,加快推进传统出版资源和品牌优势数字化转型,是读者集团着眼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集团提出了全媒体战略,从电纸书、手机报的推出,到网络、动漫出版加速,再到数字出版基地建设,一直在持续强力向前推进。”读者出版集团董事长吉西平这样表达了他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与渴望。
从“跟”着走到“创”着走
“一样的《读者》,不一样的阅读。”这是“读者电纸书”的一句广告语,巨幅的广告在集团、在所属公司随处可见,而“读者电纸书”的品牌形象代言人不是别人,正是《读者》前主编、现任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彭长城。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作为畅销中国近30年的著名文摘类期刊,《读者》杂志积累了丰厚的内容资源,目前正在全力推进多媒体出版,目标是实现“一种内容、多种载体”的战略发展。“读者电纸书”就是其推出的一张最亮的名片,这是国内乃至世界期刊企业中,第一家推出自主品牌手持终端阅读器的企业。
2010年7月,大众版DZ60A推出;2010年9月,时尚版DZ60B面世;2011年4月,典藏版DZ60C上市;2011年6月,彩屏典藏版DZ70A出笼。在11个月内推出了4代“读者电纸书”,让业界不得不刮目相看。
“电纸书不能只是一台可以显示的储存器,它将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传统出版物的排版习惯结合在一起,让人们的阅读在电子时代真正快乐起来。”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董有山对记者说:“在电纸书生产企业中,我们是唯一一家当年投入、当年产出、当年实现赢利的。”据金大时介绍,今年在电纸书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读者电纸书”销售额仍有望突破2000万元、利润200万元。
实际上,“读者电纸书”的成功不仅得益于理念、技术的不断创新,而且受益于其经营模式的不断创新。细分市场,“读者电纸书”独辟蹊径。
“我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市场定位和销售策略,相较于业内电纸书长期关注的‘礼品电纸书’市场,‘读者电纸书’巧妙地在专业教育、培训的细分市场上打开了新路。”金大时说。“目前,我们已与甘肃地税、工商银行等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准备走一条专业化订制、专业化服务之路。”“税收、银行等行业涉及大量的表格、公式、图表,既复杂又极容易出错,因此很少有企业愿意专门针对这些内容去进行数字化转换。我们就是帮助从业者完成这项工作。这一类细分市场尽管总量不大,但只要能占领,也能保持相当比例的市场份额。在电纸书市场上,我们‘跟着走’但决不盲目走,一定要有自己的模式创造。”董有山如是说。
从卖产品到育市场
读者甘肃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营销总监梁学成给记者讲了这样一则故事。在第三款“读者电纸书”DZ60C刚上市销售的一天,营销部突然接到一个从国外打来的电话,说自己是加拿大籍华侨,在国内时一直坚持看《读者》杂志,每期必买。移民到加拿大后,想购买到《读者》杂志很不易。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络上看到了“读者电纸书”的相关信息,想利用近期回国探亲的机会购买一部。接到电话的第三天就是这位老华侨返程的日期,可老人所在的城市没有“读者电纸书”的销售网点,为了能让老人顺利地把这本装有30年《读者》杂志经典内容的电纸书拿到手,公司特派一位离老人家乡不远的区域经理,连夜赶路把这本充满无限温暖的电纸书送到了老人手中。
这则故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的是读者至上的服务意识。类似这样的感人故事,可以说是经常发生,记者在读者甘肃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还听到了很多。
卖产品固然重要,但他们更看重的是市场的培育。梁学成经常讲一句话:“我们不仅是卖机器、卖产品的,更是卖内容的,目的就是为了培育新的更大的市场。”2010年年底,经甘肃省发改委批准,读者甘肃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在国内成立了第一家省级数字出版研究中心甘肃省数字出版工程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建设中的数据加工中心将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数据处理中心。
“一人疏忽百人忙,人人细心更顺畅。”一走进数据加工中心,记者就被墙上的这句话吸引了。金大时说:“读者甘肃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是读者出版集团通过控股民营文化企业的方式于2010年5月成立的,是全面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镇,布局从内容开发到手持阅读器的系统产业链。数字化内容的加工、数据库的建设是最重要的,在数据加工上来不得半点马虎,这关乎未来的竞争力、未来的市场。”
从今年7月起,读者甘肃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与国际知名的数据处理公司——法国助飞集团(Jouve)、美国阿派特(Aptara)等企业合作,在读者数字出版基地设立国际化的云计算性质的工业化数据加工中心,将国外先进加工生产线搬迁至读者数字出版基地,按照数据加工中心的发展规划,将积极与国外数据加工公司合作外包业务,承接国内外数据加工业务等。
与此同时,为了做好人才储备,读者甘肃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已派出了30多人,到法国助飞集团驻华企业——北京博森伟业数据公司进行培训。正在北京受训的员工樊杰告诉记者,他正在接受全方位的系统培训。他说:“数据处理是一项系统性、集成性很强的工作,从技术到管理,都是全新的。”
“他们将是公司未来的骨干,我们计划在2011年内培养500人的加工队伍,争取3年左右将加工队伍扩大到3000人,实现2亿元的年营业收入,将兰州逐步发展为华文图书和政务数据加工的重要基地。”对于公司未来的市场发展前景,金大时这样对记者说。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
“电纸书只是新媒体战略布局中的一项,我们更看重《读者》品牌旗下产业链的完整。推出电纸书,是读者出版集团拓展新媒体业务的尝试之一,也是对于《读者》品牌这项无形资产的充分利用。”作为集团董事长,吉西平的思路非常清晰。
《读者》杂志发行量连续13年领跑中国期刊,位居中国和亚洲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第三,在海内外亿万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畅销中国近30年的著名文摘类期刊,《读者》杂志积累了丰厚的内容资源。如今,《读者》这一品牌资源,在数字化品牌开发方面已全面开花。
控股成立甘肃读者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自己的动漫产业和品牌;作为海量信息发布平台的读者云图书馆项目正在建设,同时又研发生产了红外互交式电子教学白板;《读者》、《读者·原创版》、《读者欣赏》等杂志手机报,订阅客户接近20余万人;积极建设网络出版平台,带有商务销售、互动交流功能的集团公司官网“读者网”正式上线运行,并快速完成初期交流和商务平台的搭建;读者数字出版基地项目正在建设……
“俗话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读者》虽强,但毕竟像单腿走路。我们集团产业结构单一、商品种类少、覆盖率低、产业链短的问题始终是影响自身和甘肃出版业做强做大的短板,所以瞄准高科技前沿的数字化和动漫等新业态并进而涉足其他产业,就成为我们痛下决心的必然选择和突破方向。”从《读者》品牌“一棵树”,到发展《读者》产业“一片林”,对集团今后的数字化布局、数字化转型,吉西平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