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十年,中国出版产业发生巨大变革,一批出版旗舰的出现,传媒机构的上市,更多国际版权图书在中国的同步……面对这些变化,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出版中心执行主任陈黎明从出版产业的上游、中游、下游向中新社记者分析解读。
他认为,位于上游的中国出版社和出版公司,版权资源的国际化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文化资讯能够同步包装出版,西方受欢迎的生活类、文学类、经济管理类的读物,都能在中国同步出版,诸如《经济学人》、《时尚》一类,还有今年的《乔布斯传》中文版的出版也与国际同步。原来顾忌中国盗版问题的国家、作家和出版社都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如《百年孤独》的作家马尔克斯曾经不愿让其作品进入中国,但今年也被引进。
就版权引进而言,中国也很成功,现在大众类图书30%都是外国版权图书。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现在中国作为一个强大的买方市场,在版权领域也得到充分体现:以前是去买国际版权买不到,现在是抢着买。
但与此同时,他指出,中国的出版社经历一系列的兼并重组、转企改制后在市场化方面进步迅速。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的出版市场在硬件上提升很快,但在软件的配套建设上却没有跟上来。
从中游销售平台来说,如大的新华书店、网上销售商等等。当亚马逊通过收购卓越网进入中国后,亚马逊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贝索斯表示:“我们非常高兴能参与中国这一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场。”当当网则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用美国的钱在中国发展。陈黎明表示,这已经体现了资本在出版产业的充分自由度。
即使是贝塔斯曼书友会的撤出,这个在当年轰动一时的事件,陈黎明认为这不过是体现了贝塔斯曼全球战略在中国的同步,“贝塔斯曼最先是关闭了美国的书友会,进而关闭中国书友会,因为这一形式被证明在两个国家都不适用”。他认为贝塔斯曼这一举措是明智的,尽管书友会撤出了,但它在影视娱乐方面中国仍然发展迅猛有力。
对于新华书店这个中国国有本土的强势出版发行单位,其销售目前仍能占据市场七成以上,在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下,它的本土优势将能更充分发挥出来。
而在下游零售商,陈黎明认为不适合消费习惯的终端倒闭很正常。例如光合作用书店的倒闭,可能会引起连锁作用,让一些业绩欠佳的知名民营书店和区域性中小民营书店产生不良情绪,加速其倒闭步伐。但事实上,香港的“二楼书店”现象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内地民营书店因房租上涨带来的成本困境,“作为国际化商业规律的体现,国际上的今天或许就是我们的明天”,他说。
陈黎明认为,尽管书店在萎缩,但图书的绝对阅读市场是在增加的;仅大众类图书每年增长10-20%。尽管还存在逆差,但版权贸易引进输出比从2005年的7.2∶1转变为2009年的3.3∶1,逆差明显缩小。
在他看来,中国商业运作模式仍然相对落后。同样一本书,在日本可能能卖出200万册,而中国只能卖50万册,由于在大众阅读的市场上还不够商业化,因此国外出版商就会担忧,在中国的经营政治因素大于商业因素。最简单的例子,在日本,人气作家村上春树的书是摆在专柜专架上销售,而在中国,即使韩寒、郭敬明也没有这样的待遇。
同时,尽管中国政府一直在强调“走出去”,但是怎么能够用国际语言讲中国故事一直是“走出去”的问题。他认为,一方面,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是,要尊重外国人的接受习惯和阅读习惯,对出版企业来说,就是做好产品、定位准确,产品的形式、语言风格要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要求,要让人家听得懂,看得明白和感兴趣。另一方面,在政府主导下的“走出去”往往流露出政治的意识形态,相对在草根性上有所不足,因此这需要官方态度更加开放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