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发布调查报告,公布了我国自2008年6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限塑令”的实施情况。6月1日,距全面执行“限塑令”已4年整,调查显示,全面“限塑”时代仍未来临。
限塑4年有喜有忧
2008年6月1日起,国务院颁布的“限塑令”开始实行。如今,4年过去,“限塑令”取得了明显成效。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4年来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下降了2/3,节省塑料袋400亿个。有调查显示,目前40%的人在购物时会自带购物袋,而在“限塑令”实行前这个比例只有10%。
然而,全面实现“限塑”,情况仍不容乐观。笔者观察多家农贸市场、流动摊位、饭店、药店发现,这些地方已成为阻碍“限塑令”的“重灾区”。不仅塑料袋不限数量、随手可拿,而且多数是明令禁止的超薄塑料袋。而在执行得比较严格的超市,消费者面对“限塑令”使出了新招儿:蔬菜水果区的连卷袋随意撕取,可以用作购物袋。
5月29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发布的调查报告也显示:塑料购物袋收费制度没有普遍落实,其标识、厚度及生产原料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名超市工作人员告诉笔者,这两年使用塑料袋的现象有所抬头,“刚实施那两年,媒体宣传报道很多,市民们也都理解,在超市买东西时,尽量自带环保购物袋。可这两年,明明货架上放着可重复用的大环保购物袋,顾客尤其是年轻人很多时候也不用”。在他看来,“限塑”效果似乎出现了倒退。
为何塑料袋仍在“飘”
“利益的驱动,监管的漏洞和难度,还有消费者对政策的不理解,这三方面导致了限塑‘令行禁不止’。”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环保及食品安全专家董金狮告诉笔者。
目前不合格塑料袋的生产商和销售商已经形成一套利益链条。超薄塑料袋的厚度只有0.005毫米,不到“限塑令”规定下限的1/5,成本降低了80%。因此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很难杜绝不合格塑料袋的流通和使用。据了解,除了西藏,全国各地都有超薄塑料袋的生产企业,北京附近的河北雄县就有七八千家。
此外,“限塑”工作事关工商、质监、城市执法、环保等多个行政部门,多部门多头管理,容易造成互相推诿、最终无人管理的窘境。同时,消费者也是“限塑令”的实行障碍之一。“不合格的塑料袋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危害,应该让老百姓认识到限塑和我们自身健康、安全、利益息息相关。”董金狮认为,目前消费者大多不具备环保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环保要从自身做起的意识。
砍断源头,多管齐下
“限塑令”的全面贯彻,需要多方发力,专家认为政府应该首当其冲。
“必须从源头上砍断不合格塑料袋的产业链。”董金狮认为,政府执法部门应该把不合格塑料袋的生产源头作为突破点,严格整治不合格的小作坊。同时,也要对市面上不合格塑料袋的提供者进行严厉处罚。
广州市政协委员董文认为,政府还应该加大环保宣传力度,“让市民们知道塑料袋的危害,自觉抵制不合格塑料袋的使用。”
北京市民小刘提议,让商家把印制纸质小广告的成本投放在带广告的环保购物袋上,“市民们拎着这种可重复使用的大购物袋,等于是拎着一块流动的广告牌。”
还有消费者抱怨,环保袋易渗水,可降解的环保塑料袋成本又太高,菜市场的商贩们往往不愿使用。对此专家认为,研发轻巧、安全、环保、便宜的塑料袋替代品也成为“限塑”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