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东方早报》报道,怎样使上海小囡说起上海话来?这在上海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著名沪语专家、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编写了一本小学沪语教材——《小学生学说上海话》,预计今年8月初出版。今年9月初的新学期,这一本市首部小学沪语教材就有望进入校园,让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说正宗上海话。早报记者和钱乃荣教授进行了对话,请他讲述了首部小学沪语教材出炉的全过程。
语言断层就会面临消亡
记者:您为什么想到编写 《小学生学说上海话》教材?
钱乃荣:前不久上海社科院发布《2012年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情况最新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即使是上海本地出生的中小学生,也只有60%左右基本会说上海话;他们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平时习惯说上海话的只占一半。
这个报告的数据显示了这样一个现实:上海方言在上海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时候,其前途非常令人担忧!如果不设法采取一些科学保护和拯救方言的措施,按照国际上语言衰亡的惯例,这种态势再延伸下去,上海话衰亡的时间不会很久。
语言固有的特点就是这样,大家不用了,这个语言就要消亡,一旦消亡,语言也最像生物体,是不可能起死回生的。代代相传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不管你成年人上海话说得再好再有劲,只要从孩子那儿开始断层,就会面临消亡。
如果上海人的家庭里习惯通用的语言不是上海话的比例再升高,不会说上海话的年轻人组合的家庭的下一代,就不会再传承上海话了。上海话的消失绝不是危言耸听。
幼儿园和小学学生是最容易自然说好上海话的时候却不会说了,所以传承上海话一定要从幼儿园、中小学做起。让上海小囡说起上海话,应该仍然像以前那样,让学生在非上课的时间里通用方言,这是使孩子说起上海话来的最重要的一步。
7岁以前讲方言不需要教
记者:学语言有年龄段的讲究么?
钱乃荣:当然有,有科学研究发现,7岁以前讲方言不需要教,只要跟着父母或周边的环境就可以自然习得,也就是说,一个孩子学语言的最佳年龄段是在7岁前,在7岁前即使是一个外来人口的子女,在上海话的环境里,不要一个月,就可以把上海话说得很好。
在11岁以前,如果身边的环境都是同一种方言,只要两周到一个月的时间,孩子也可以很快学会,在上世纪50年代,很多从苏北、宁波跟着父母到上海的移民,他们有自己的方言,到了学校后,很快就学会了上海话。
过了11岁,再要学上海话就比较难了。现在大部分的孩子11岁以后在中小学里只说普通话,如此的语言环境已经持续了20年,无怪乎现今中小学生不会说上海话了。这是造成上海话衰落下去的最主要原因。
记者:我国三大方言北京话、广州话、上海话中,目前好像上海话的发展最为式微,原因何在?
钱乃荣:世界上国际性大都市的语言,都会吸收各种语言、方言中的精华词语,上海话主要从英语中吸收了大量词语,也从来到上海的移民中吸取有特色的词语,如苏州话的“标致、淴浴、吃傢生、啥叫啥、跌跟跺、一只顶”,宁波话的“阿拉、高头、窗门、碗盏”,杭州话的“木老老、扒儿手”,苏北话的“小把戏、乖乖弄底冬”等。 上海人在开放社会和自由生活中活跃的思维和海派的奇思遐想,使上海话中产生了大量有海派风味的熟语,如“牵头皮、收骨头、出风头、戳壁脚、淘浆糊、敲木鱼、轧苗头、搭讪头、避风头、调枪花、隑牌头、软脚蟹”等等,表现生活具有极大的概括力。
上海自20世纪初起就是全国金融、经济和文化的龙头,上海方言也自然地成为江南和全国语言发展的龙头。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事实是,70后、80后前期的上海人,普通话和上海话都说得很好。从85后以下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人开始不会说上海话,当今小学生比中学生不会说上海话的人比例更高。而就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在关掉了许多说上海话的电台和电视节目的同时,有很多幼儿园、中小学在下课时候不说上海话了。
家长要主动与孩子说沪语
记者:借鉴国际化大都市的例子,上海话如何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
钱乃荣:在国际化大都市巴黎,有80多种全世界各地的方言被保护着,巴黎把方言和语言归为一类,其中我们的吴语也是80多种被保护的语言中的一种。
其实,只要让孩子像上世纪70年代的孩子那样,带着母语进入学校,在下课时间中自由说方言,上课说普通话,普通话和上海话都会说得很流利的,新上海人的子女也能跟着自然学会上海话。
针对学生不会说上海话的现状,今年来,已有一些学校对学生开了一些上海话的课,着手进行辅导,还开展上海话童谣等比赛活动,加快学生掌握上海话。传承上海话,家长也应该充分重视,会讲上海话的家长在家里要坚持主动与孩子说上海话,使孩子开口学说上海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