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纸张,在当今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几乎处处有它的身影:我们手边的纸巾、桌上的文件、皮夹里的钱币、阅读的书报、快递的包装、购物的手袋,等等。
在发达国家,每年人均消费纸张达200公斤,在美国,这个数字更是高达300公斤。当下的中国,每年人均消费纸张是73公斤,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纸张消费量还将进一步提高。
在沿海一些省份,造纸行业发展势头迅猛。相比之下,陕西省造纸行业近年来却呈现快速萎缩的态势,产业低迷不振,其中的原因何在,记者进行了探访。
产业萎缩,从380家到60家
熟悉陕西造纸业的人还曾记得,在数年前,陕西的秸秆造纸也曾盛极一时。
陕西省造纸学会秘书长张安龙告诉记者,陕西八百里关中平原有大量的麦秸秆,也是一种造纸原料,在1998年至2005年期间,陕西省不少秸秆化浆造纸也曾红火了一阵。当时,1吨草浆(秸秆)4000元左右,而1吨进口木浆要1万多元。由于价格差距比较大,因此秸秆化浆造纸有一定的利润空间。而近几年,国外木浆价格跌落下来,如今1吨进口木浆仅4000多元,而草浆1吨也要4000元出头,这样,草浆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另外,草浆只能制造中低档纸张,而木浆能生产高档纸张。这样,草浆造纸受到了冷落,另外,近几年关中地区大力推广秸秆矮化技术和收割机收割秸秆,使得可利用的秸秆越来越少了。
张安龙认为,长期以来,陕西省的造纸企业多是以秸秆为主的中小企业,产品档次偏低,企业规模小,投入小,在秸秆造纸的资源优势彻底丧失后,因缺少资金和长远的战略规划,没有及时转型升级,导致企业的发展道路越走越窄,渐渐跌入了眼下的困境。
记者了解到,陕西的造纸企业最多时达到380多家,而如今剩下了60多家,而真正生产经营的有40多家,而且都规模不大,其中比较著名的蔡伦、法门寺、兴包、兄弟等,年产值没有超过10亿元的,多数都在二、三亿元的水平徘徊。而且生产设备和技术较为落后,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造纸企业。
相比于陕西省,沿海省份近年来一批现代化的大型造纸企业快速崛起,山东太阳纸业、晨鸣纸业,广东玖龙纸业等年产值都在200亿元以上,江苏金东纸业,海南金海浆纸业,宁波中华纸业等,年产值也都在百亿元左右。由此可见,陕西省与外省造纸产业的差距越来越大。
环保门槛,低端造纸业的恶性循环
对于发展造纸产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对环境的污染,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
陕西科技大学轻工业与能源学院院长李志健教授告诉记者,现代化的造纸业不仅不是一个高污染的行业,甚至还应列为可持续发展行业中的典范。
在现代化的制浆过程中,木材、秸秆或者废纸等分离成纤维,需加入化学药品,产生高温和废液,通过特殊装置将高温和废液回收,将富含纤维废渣的废液通过燃烧,产生巨大的热能,这些热能可以转化为电力,返还到制浆和造纸过程中,为其发电送电提供热能动力,而最终排到大气中的,只是无害的蒸气。作为制浆过程的副产品,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能后每度仅需1毛钱的成本,而买工业用电则需5毛钱。
但是,要实现热电联产无污染制浆,企业必须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企业没有较强的规模和实力是无法做到的。
目前,由于陕西省造纸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致使陕西许多造纸企业总是跳不过环保的门槛,被关闭的越来越多,正常生产的越来越少。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企业实力弱小,无法转型升级,一步落后,步步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