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有这样一家全国领先的“传奇”印刷企业,它以创建“幸福和谐文化”的非商业化理念为指导,却取得了经营上非凡的成功。”
广西,又称“八桂”,地处祖国南疆,这里气候温润、山川秀美,是闻名全国的“水果之乡”,拥有桂林山水、德天瀑布、龙脊梯田、世界级巴马长寿乡等驰名中外的风景名胜。然而由于地属边陲,基础弱、起步晚,广西印刷业近年来虽然呈现快速发展之势,但以产值规模计在国内各省、市、自治区中排名并不靠前。据统计,2011年广西印刷工业总产值约为84.87亿元,这一数字略强于广东的1/20,约相当于上海的1/8,北京的1/3。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块印刷业土壤并不丰厚的大地上,却成长着一家“传奇”的印刷企业,传说中的这家企业规模不大,但经营有方;人员不多,却效益惊人。最重要的是,它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了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在这里,工作劳逸结合、张弛有度,而且可以获得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全面、周到的各种福利;这里的工作氛围轻松、和谐,每个员工都笑容满面,以厂为家……
如雷贯耳不如眼见为实
这家传奇的印刷企业位于广西首府南宁,主打数字快印,以服务政府机关为主,短、平、快为特色,其厂长姓柳,人称“柳厂”。
对这家企业的最初印象来自一位行业前辈的介绍,当时她说的一句话令我记忆深刻,这是一家尝试步入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印刷厂,建议我亲自采访并报道,在当今社会值得学习和推广。
这家企业人均薪酬遥遥领先当地平均工资水平;员工福利健全,五险一金、免费的公寓宿舍、免费的三餐(五星级酒店大厨掌勺,本厂职工及其直系亲属均可享受);工作氛围轻松、和谐,每个车间均有冰箱、高档饮水机,无限额的免费零食、水果、饮料供员工享用,配有设施齐备的休息间、洗浴室,员工工作累了可以随时洗漱、小憩,饿了可以随时有吃的;企业文化建设有声有色,全厂每一名员工都是气排球运动员,每5名一队分为17支球队,定期举行循环比赛并有专业教练指导,各种户外拓展活动丰富多彩,职工每年****外出考察交流;每个员工精神面貌积极向上,每个员工对工作都全身心投入,人人脸上都挂着发自内心的微笑,一句话:领导管理以人为本;职工以厂为家,以厂为乐,以厂为荣。
在去年的一次行业论坛会上,又有机会听到了来自这家企业一位员工的演讲。在全国快印行业精英济济一堂的会场上,这位演讲者一亮相便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她富于激情、声情并茂的演讲令全场一时鸦雀无声。她生动、精彩的演讲除了印证了那位前辈的介绍,还有一点令我心有所动:“全心全意建设幸福和谐文化,持续稳固人员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下,有多少企业会将“建设幸福和谐文化”作为企业一以贯之的目标?
2012年12月12日,我终于有机会走进这家企业。短短几天时间虽然只能走马观花,但却使我坚信,以前的种种传说并不只是“传说”,而是这里活生生的“现实”。在这里我见到了菜品多样的免费食堂、整齐洁净的休息间、储备丰富的零食柜和别开生面的排球赛(赢方获200元奖励,输方得到锻炼),当然还有一群积极、乐观,集满足感与责任感于一身的员工,听听他们怎么说吧。
一位50多岁的老员工:我们的工厂人性化到位了,在这样的单位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做。
一位30多岁的中年员工:工厂为我们想得太周到了,这里除了是工作的地方,也是我们吃喝玩乐的地方,有时工作就像是在生活,生活也是在工作。
一位20多岁的年轻员工陪朋友到工厂应聘自己却被企业氛围所吸引,毫不犹豫辞掉原高薪收入的单位留了下来:这个企业的前景吸引了我,领导班子的魅力打动了我。
还有一位退休女职工不图任何报酬,经常义务为工厂贡献力量。她激动地说:我高兴为单位做些事,工厂就是我的家。
在交谈中,很多员工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企业能做到这么好关键是有一个好领导。
不重财富重共享
这家企业的带头人,员工口中的“柳厂”,是一位刚过知天命之年的广西汉子,他个头不高,但言谈之间充满自信,底气十足。谈及治厂理念,他说,工厂倡导的文化是“我工作,我快乐,我健康,我收获”,希望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付有所得,情有所归”,因此在发展成果分配上,工厂的理念是“共享”,即将工厂经营的大部分收益都用于员工的奖励和成长。
企业带头人不重财富重共享,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那他的共享理念又源自何方?对此有十几年党龄的柳厂坦言,“共享”的理念不是自己的独创,而是受党教育的结果。他说,党的几代领导人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都有很多探索,其中有一条基本经验始终未变,那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发展生产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满足人对物质文化增长的需要,把这落实到企业的经营中就是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职工,发展依靠职工,发展的成果职工共享”。
理念固然重要,但对在市场上找饭吃的企业而言,如果没有扎实的经营业绩为保证,“共享”无疑就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柳厂管理下的工厂之所以能够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并获得员工的认可,背后正是其良好的经济效益。据介绍,这家企业近10年来产值和利润水平连续保持20%以上的速度增长,尤其面临形势严峻的全球经济寒冬,2012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人均产值近40万元。
正如柳厂所言,“天上不会掉大饼”,点滴幸福都要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来创造。
1993年,当刚过而立之年的柳厂从粮油机械厂调入这家印刷厂的时候,他看到的是一家典型的落魄小国企:总资产不足100万元;清一色的职工子弟;职工素质不高,不仅没有一个大学生,高中生也不多,相当一部分都是初中生;人浮于事,大锅饭思想严重,干多干少都一样;仅有的几台并不先进的设备由于无人会开基本闲置。
在工厂做了半年多机械修理工后,柳厂被任命为主持工作的副厂长,正式开始了其“厂长”生涯。有人笑言:提拔够快啊。柳厂面露无奈,他说:“不是我提拔快,而是这个厂已经病入膏肓,再不拯救就不行了。”面对这个棘手的烂摊子,当时血气方刚的柳厂会如何破题?他给出的答案是:改革!
持续改革成大业
换个思路,世界就给你出路。柳厂上任,第一把“火”烧向了导致人浮于事的大锅饭制度。为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柳厂从员工的档案工资中拿出30%作为计件工资,鼓励多劳多得。这一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比例太低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不做二不休,柳厂决定将计件工资的比例提高到档案工资的70%。这一下员工的工作面貌彻底改观,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员工对改革不理解,他们开始使出各种小动作。柳厂回忆说:“那时候孩子小,我经常骑车接送正在上幼儿院的孩子,有人就给我的自行车放气,把气嘴丢掉。”还有一次,他与一名员工一起抬纸,但就是抬不动,后来发现对方不仅不用力,还一直用手压着。最令他烦心的是一些员工开始到上级主管领导那里打“小报告”,反对改革。但这一切并没有吓倒柳厂,他懂得坚持的价值,“发展成果职工共享”的理念成为他坚持改革最有力的支撑。
虽然当时改革才刚刚起步,柳厂心中却已有清晰的蓝图:改革不是为了整人,而是为了造福职工,工厂发展了,职工也会得到实惠。随着改革成果的逐步显现,员工中反对的声音小了,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多了,工作也推进得更快了。
1996年,信封市场看好,柳厂决意购置一台信封机,一台设备十几万元,工厂却拿不出来。机不可失,领导班子研究后决定号召员工集资,每股3000元,以30%的高额年息作为回报。资金到位了,柳厂一行带着沉甸甸的员工集资仔细考察了当时国内最好的两家信封机制造厂,购进了一台信封机。设备进厂后,很快显示出了强大的创收能力,半年后工厂挣回了改革发展后的“第一桶金”,每一个参与集资的员工都从中获得了高额的回报,这进一步增强了大家对企业的信心。
1997年,工厂开始实行全额计件工资。这个在许多企业浅尝辄止的制度在这里被坚持至今,而员工也从这一制度安排中受益匪浅,工厂的计件工资标准,从原来的与同行持平,发展到同行的足足3倍(因为工厂的设备先进,管理科学高效,数字化印刷对短、平、快产品的生产效率是传统印刷的10倍以上)。柳厂总结说,回顾工厂近20多年的发展,几乎年年都在改革,而职工在一个又一个的改革轮回中得到了教育和升华,获得了实惠,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人再怀疑改革的意义。柳厂也在员工与企业同舟共济的奋斗中,进一步坚定了“发展成果职工共享”的理念。
工厂发展的真正转折始于2002年。这一年,柳厂抓住政府文件开本改版的机会,争取上级财政支持200万元,加上自筹资金100多万元,引进了一台进口四色印刷机。柳厂常说:“对一个企业而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两者相加会迸发出无限大的能量。”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到位的情况下,四色机的引进让工厂如虎添翼,很快在市场上确立了竞争优势,并彻底摆脱了资金窘迫的局面。
此后,工厂的发展转入“加速”跨越发展时期。2004年,引进进口配、订、折、切联动一体多功能装订设备,以高效的装订进一步巩固了市场竞争优势。2007年,在数字印刷端倪方显之际,工厂率先引进两台先进的德国数字印刷设备。由于当时在数字印刷领域成功的先例不多,虽然对数字化前景深信不疑,柳厂也做好了“舍生取义”的打算:成功了最好,万一失败了,100多万元的首付款不要了,设备退回厂家,两个字“认栽”。
柳厂的“冒险”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一年后,工厂就用数字印刷所获收益还清了两台设备400多万元的余款。时至今日,工厂已经集奥西、惠普、富士施乐、方正多家知名供应商的先进设备于一身,生产能力在广西数字快印行业几乎无人能出其右,在全国亦可稳居前列。
海纳百川无胜于有
一次次改革让工厂确立了富于激励性的人事薪酬制度,具备市场领先的快印生产能力,但一个企业的崛起,修炼好内功只是成功的一半,更重要的是要获得客户的认可、信任,乃至忠诚。作为一家国有机关印刷厂,很多人认为,这家工厂的成功得益于其特殊的“身份”资源,这其实是一种偏见。柳厂说,工厂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全体员工的辛勤劳动,点滴幸福都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客户的认可更多来源于工厂员工24小时不间断的、“天使般”真情服务带来的感动。
工厂的主要客户是各个政府机关,机关客户的特点是对印刷品的时效性、保密性、规范性和质量有着严格的要求。为了适应客户的这种特点,柳厂在工厂内实行24小时“天使般”的真情服务。他举例说,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错过正常的时间去用餐,无论多大的饭店,要么打烊,要么服务打折扣。而客户无论是早上八九点,还是夜间两三点到工厂,都可以享受到我们员工热情、周到,不打折扣的一流服务。为了满足客户对格式规范性的要求,工厂还设有专门的录排室,这里经过严格训练的员工不仅可以按照客户要求进行排版,还可以帮助客户发现排版格式、校对方面的错漏,提供客户意想不到的超值服务。工厂“天使”般的真情服务感动了太多人,感动了我们的“上帝”——客户。很多客户都觉得这样的工厂没有效益是不应该的,所以在价格上一般就不太计较,因为他们很清楚五星级酒店和大排档能提供的服务是有区别的,价格自然也会有差异。
如果说客户是“天”(上帝),员工就犹如“大地”一样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石。柳厂带领的工厂以“天使般”的真情服务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支持,经济效益与日俱增,而可观的经济效益又为他实践“成果共享”的治厂理念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工厂除了在完善员工福利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上做足了文章,还把“人性化”贯穿到了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注重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创造“人人均可成才”的工作氛围。
在柳厂的推动下,近年来工厂员工的年轻化进程加速,对年纪大、思想技能落后的老员工实行高薪退养,目前35岁以下的年轻人已经占到了全厂职工的70%。为了给年轻人创造充分的成长空间,工厂为每个新进员工提供了轮岗锻炼和学习的机会,让年轻人在不同岗位磨练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同时,工厂还为新员工设计了体贴周到的薪酬制度,对于本应实行计件工资制的岗位,新员工在“羽翼”丰满之前可以先实行更具保障性的科室工资制,直到计件工资水平超过科室工资水平。这既保证了新员工可以获得稳定、体面的生活,又化解了企业人才培养中新员工流动性大的问题。
在推进年轻化的过程中,柳厂还以“人性化”为思考点,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企业普遍存在的新老交替难题。在大部分企业,新员工进厂后都会有一个跟班学习的过程,但中国有句老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在很多情况下,老员工不愿意带徒弟,怕徒弟成长起来抢了自己的饭碗,而柳厂管理的工厂通过给予老员工带徒补贴(即徒弟的计件收入给师傅,徒弟的工资由工厂按其技能大小支付),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同时,在工厂的竞聘上岗中,很多进厂三五年的年轻人通过竞聘走上领导岗位,原来的徒弟成了领导,师傅成了下属,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影响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工作团队的不和谐。柳厂以“共享”理念为基点,实现“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人才成长计划,通过人性化的薪酬安排有效化解了老员工可能出现的不满情绪,妥善解决新老交替问题。一位在工厂几上几下的老员工发自肺腑地说:“对于职务升降,我没有任何怨言。”
工厂的人性化还体现在奖罚制度上。该厂的特点是“奖”多“罚”少,而且强调团队精神。比如,如果一个员工工作失误给工厂造成了损失,无论损失多大,个人最多承担1000元,其他由部门的建设基金和工厂分担。而且一个人犯错,整个团队不仅不会指责他,还会帮助他一起找原因,避免在同一个地方再次“摔倒”。如果整个团队都不出现失误,每个月每人都会获得相应的奖励。
在柳厂的办公室里镌刻着一句格言:海纳百川,无胜于有。他说,我这个人很平和,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各类志趣相投的人交朋友;努力创造财富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做“财富”的主人,让财富造福人民。财富对我只是身外之物,相对而言友谊、真诚对我更重要,这就是“无胜于有”。对一个企业而言,厂房、设备是有形的、可见的,员工的忠诚、能力和团队精神是无形的、看不见的,但却是最重要的。有了一个好的团队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开创一番天地。2012年,柳厂带领企业党支部赴广西都安岩马村小学访贫问苦,调研情况,并计划在2013年为其捐资修建学生宿舍楼,计划安排年轻的80、90后员工到岩马村小学轮流支教,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得到关爱,让职工受到教育。
柳厂带领的工厂以天使般的真情服务感动了客户,又以人性化的真情管理感动了员工。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在印刷业并不发达的广西看到了一家全国领先的“传奇”印刷企业,它以创建“幸福和谐文化”的非商业化理念为指导,却取得了经营上非凡的成功;以人为本和创新精神成就了它的夙愿,成就了柳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的梦想;在让员工“共享”发展成果过上富足生活的同时,企业的效益不降反而连年攀升,或许这就是“无胜于有”的境界和奥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