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态势的深刻变化将导致市场格局重组
应该说目前国内市场的竞争远不能说是充分竞争,而是在体制扭曲下的虚假竞争。首先,国内市场并不是充分开放的市场,由于进口关税、计划许可证、外贸经营权等方面的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我国市场难度大成本高;其次,不合理的投资限制降低了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的参与力度;第三,体制因素介入阻止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如政府通过税费减免、优惠贷款等各种支持手段保持本地企业免遭淘汰,即使这样的竞争,也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低效企业没有被淘汰。这种状况决定了资源不能向竞争力强的企业集中,主要企业和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没有真正提升。
入世后,在新的国际、国内条件下竞争,规则、对手都有了很大变化,中国将不会是以往那种虽然也是刀光剑影但却不死不活的竞争,而是必将导致真正意义上的优胜劣汰和资源整合。
制度环境的改变将对不同企业竞争力产生不同影响
入世后我国法律法规和投资贸易政策的调整,将为各类企业竞争提供一种新的制度环境,那就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按照国际规则进行充分、平等竞争。而这将导致原来制约市场竞争的体制因素弱化以至消失,从而对不同企业的竞争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原来受体制庇护而得以存在的企业将失去存在的理由和可能,原来被体制禁锢、束缚的企业则被解脱,其真实竞争力将得到释放。
WTO要求对外国商品、外国投资实行国民待遇,外国产品、外国投资将会因歧视性政策的取消而直接增强竞争力。如外商投资企业可以根据与内资企业平等的商业原则获得贷款、在股票市场上市,将会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外商可以在国内建立分销体系,销售在中国生产以及进口的产品,并提供售后服务甚至专项消费信贷,将会加快其覆盖中国市场的步伐,增强市场拓展能力。
WTO禁止对国有企业进行补贴和“政策倾斜”,从长远来说将会进一步推动国内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加速政企分开,对培育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好处,但短期内对这些企业竞争力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政府不能通过财政拨款、优惠贷款、税费减免等“输血”措施扶持国有企业,那些依赖政府、依赖政策的企业将失去支撑。
随着贸易、投资市场准入的扩大,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也要进行相应改革。如我国对于手机生产仍实行计划管理,每年由政府部门确定市场规模,各个企业按照政府下达的计划指标进行生产。所以出现了有生产能力又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吃不饱、没生产能力或没有竞争力的企业转卖指标、国内生产出口再走私进口等种种扭曲现象。而对于摩托罗拉这样的外商独资企业,还有不能内销的限制规定。这种管理方式,明显违背市场经济原则,有些规定还直接违背WTO规则(不许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就与TRIMS有关要求相抵触),也难以适应入世后市场竞争的要求。可以设想,如果今后连贸易进口都大幅度放松了,还有什么理由给国内企业下达生产指标、不许外资企业产品内销?政府所能做和应该做的,只是制定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和规范市场竞争秩序而已,而不是分配生产计划。很明显,这种管理方式的改变对不同企业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有些企业会如虎添翼,而多半企业将很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企业价值重估与资源整合是新的发展战略的关键
市场竞争态势的变化,要求对企业价值(核心竞争力)进行重新评估,但不同要素的价值今后可能会发生不同变化。
市场竞争千变万化,构成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多种多样并且是动态性的,绝不是简单的数据比拼,何况在中国竞争国内企业具有先天优势。只不过在新的市场竞争态势下,国内企业的竞争要素优势将发生变化,原来构成主要竞争国力因素:如生产规模、国内市场占有率等所形成的市场竞争优势可能会弱化;原来并不突出的因素如营销网络、本土化研发与管理等的价值将可能上升。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挖掘现实以及潜在比较优势,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国内企业不能不重新考虑的。
在重新评估企业竞争要素优势的基础上,应对企业资源进行战略性整合。因为原来的国内竞争力不能等同于今后的国际(国内)竞争力,某些产品即使在国内是行业前三位,市场开放以后也不见得有竞争力。比如电脑,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产业已经成为成熟产业,以往只在中国生产或采购部分零部件的世界主要电脑生产商已开始把整机生产基地建在中国;而我国原来不许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内或进口零部件生产整机并内销的规定也将取消,制约国外企业的枷锁将去除,市场格局将重新划分,从企业整体资源来说,从产业发展趋势看,制造业利润越来越微薄,全球的利润率都在2%~3%,中国企业也差不多,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制造业不能忽略,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更不能不做——我国参与国际分工最重要也是最可能的就是首先成为全球制造基础,即所谓“世界工厂”,但把重心放在制造业而忽略了后端营销却会使企业资金周转效率和资本回报率降低,导致企业发展后继乏力。从国际上来看,即使最著名的制造企业也都是以营销为中心的。实际上,这是市场经济对企业的基础要求,我国企业却难以做到(产值、就业也是硬指标),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库存。如何把企业从产品推动转向营销带动,如何培育、挖掘营销网络的竞争力,将是资源整合能否成功的关键。
但更关键的是,企业能否成为一个真正市场化的企业?固然,我们许多产生于改革开放,发展于改革开放,既有合资又有上市还有管理层持股,有了相当的市场经济成分,但似乎还难说是个完全市场化的企业。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失败的案例。企业制度建设,还是横亘面前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企业资源整合最根本的问题。
通用电气20世纪80年代初陷入巨额亏损,韦尔奇上任后大刀阔爷进行改革,剥离没有竞争力的产品生产,强化核心业务,终于使GE重新成为世界上最受赞赏的公司。IBM也曾一度衰落,后来把重心从“制造”转向“系统解决方案”,终于焕发生机。中国一些大企业目前的处境,大约相当于美国欧盟企业80年代、日本韩国企业90年代的情况,若能像通用电气那样适时整合企业资源,则会在新的竞争中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否则,也可能像大宇那样,让企业的荣耀成为明日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