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包装网讯】“日本推理作家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再版时价格从39.5元涨至59.6元,沈志华《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则从58元涨至78元。”最近这几个月,卓尔书店店面主管兼采购蔡杰明显觉得图书贵了不少,“2018年,我们书店销售额增加了,但售卖量却在减少”。
有关统计数据也确实显示,2018年我国新书平均定价已从过去几年的50元跳涨至75元左右。资深出版人AOI分析了造成书价大幅上涨的重要因素:纸张、人工、物流成本上升,过度装帧,电商价格战,小众化定位,以及库存考核导致低首印量,造成分摊到每本书的固定成本上升,单价上扬。
对于图书提价,大部分以畅销书、少儿书为主要出版对象的大众类出版社,已经从纸价刚刚上涨时的“跃跃欲试”变成长期规划。尤其是市场表现和品牌影响力较大的出版机构,整体涨幅较大。新经典文化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为了应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整体变化,目前其书价涨幅在50%左右,虚构类图书从原来的30元左右提高到40-50元。译林出版社有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他们将陆续把长销外国文学名著价格提升50%左右,今年还会加快提价的速度。
也有出版社仅针对新品进行提价。长江文艺出版社表示,社内重印的图书目前并没有提价,大众少儿类图书价格也还大都保持在50元以下。该社认为,提价只是面对纸张涨幅等因素,出版社的被动调整行为。
随着图书价格上涨,出版社也开始把营销重点放在了那些对价格不敏感的爱书人群身上。在定价规则上,往往是畅销书定价涨幅较低,而专业类小众类图书定价抬高较多。例如,6月份在西西弗书店举办签售会的新书《你笑起来就是好天气》《角落——敖路水彩旧画》,定价分别为55元、128元,基本上都是作者王义博和敖路的粉丝买单。
驻汉某央企员工陈先生是位资深爱书人,每个月图书消费在1000元左右。他觉得书价虽然上涨,但并不影响自己买书,“我们都知道最佳购书渠道,网络书店节庆活动时折扣力度很大。”陈先生认为,“书籍作为最重要的知识载体,价格不宜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