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墨交易网10月15号讯:
阅读状态
德国:每个家庭日常开支中的十分之一是用来买书的,人均藏书量达到了200本。
中国:教科书最畅销。与文学、艺术等相关知识的书籍,很少有人自发去看。
造成原因
德国:德国是学以致知的民族,通过读书了解不知道的知识,会有一种喜悦感。
中国:中华民族是学以致用的民族,文化大环境导致需要读书来做前门砖。
如何改变
1、需要为人父母、教师的尽可能引导,从自身做起,这样才能慢慢解决。
2、社会还应创造好的阅读条件,慢慢让图书馆变成现代人享受精神文明的场所。
本报实习记者张秀
8月31日,李工真教授做客准噶尔大讲堂,给听众带来一场精彩的《中德质量文化的比较及启示》讲座。随后,李工真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畅谈了自己对读书及文化发展的看法。
“看信息”不是求知
记者:您对德国有着深入的研究,在您眼中,德国人的阅读状态是怎样的?
李工真:德国是一个阅读的民族,德国将阅读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平均每一万人就有一个小图书馆,另外还有很多书店和书报亭。信息化的浪潮冲击了很多国家的书店,但是对德国的影响不大。可以说是由于德国人保守,也可以说是德国人对知识的尊重。
德国人非常爱读书,他们下班后坐在有轨电车或者公共汽车上,都会捧一本书,闲下来时也喜欢读书。这与国人很不相同,国人更爱在空闲时看手机。其实这反映了中国的“快餐文化”,虽然它也是一种阅读,但这种阅读中人们关心的不是知识,是短平快的信息,并且这样的阅读与纸质书籍阅读相比,更加碎片化。与手机猎奇、获取信息不同,德国人关注的是纯系统的理论,日积月累就能获得很多的知识。
德国有俗语:如果家中没有书房,就像房间没有窗户。德国每个家庭都是有书的,每个家庭日常开支中的十分之一是用来买书的,人均藏书量达到了200本。他们还认为,一个人不仅要做读者,更应该是一个作者。德国有世界最大的图书出版公司和世界最重要的图书出版博览会。每年全世界书籍交易量的70%-80%都是在这个博览会上完成的。在电子书籍大行其道的情况下,德国仍然坚持每年举办这样大规模的博览会,可见德国人对书籍的重视和喜爱。
记者:您认为,阅读心态是造成差别的原因吗?
李工真:中华民族是一个务实的民族,是学以致用的民族,从经济学角度来思考读书的效用。在读一本书之前,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想读这本书的用途是什么,因为读一本书就会花时间,花时间就要有用。
这与德国是很不一样的,德国是学以致知的民族,通过读书了解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就会有一种喜悦。而中国人读书只有发现效果,才会感到喜悦。
我们国家主要是学生读书,学生需要考试得文凭,因此必须读书。我们国家最畅销的图书是教科书,很多出版社也是依靠教科书来盈利和创收。学校的教育体系逼着学生来买书,读来读去就几本书。与文学、艺术等相关知识的书籍,却很少有人自发去看。中国人不是不用功,只是很多时候来回读同一本书,读教科书。我国有一个奇特的现象,高考完以后学生把书扔掉或者撕掉。这样的情况在德国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一个民族怎么能够如此仇恨自己读过千百遍的书呢?
我曾经在一个高校做报告,期间有不少学生来参加座谈会,当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一辈子一本小说都没有读过的,请举手。”结果居然有一半的人都举手了。大多数人都是因为没有时间,高考制度把学生的时间都挤压了。读小说对高考不能立竿见影,很多家长也限制孩子读小说,要求学生,每分每秒都用在读书上。
“去功利”才更享受
记者:那我们应该如何克服读书的功利心呢?
李工真:这很难,因为涉及到我们国家的文化大环境问题。千百年来,我国学子都是以读书来做敲门砖,所谓学而优则仕,获取知识一直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现在很多人读书也都是为了工作,轻松、体面的工作需要文凭,需要标准答案,因此我国每个人从小到大都在找标准答案,连我们的学生到全世界学习,都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认为都是有标准答案的,一旦发现没有答案反而无所适从,影响创造力。
我们已经看到了弊端,但想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需要我们这些过来人,为人父母、教师的尽可能引导,给他们树立榜样,让孩子读书不要过于偏实,这样才能慢慢解决。我们要多享受文化、艺术中的好东西,如果没有好好享受,就会枉来一生。了解世界的知识的眼光太狭窄,摄取的知识也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能够多了解,离开了这一部分就是无知者,任何有后劲的民族都是朝这个方向发展的。
对本资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中国油墨交易网http://youmo.99114.com/,有更多有关于油墨的产品供应和最新的新闻资讯等待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