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以来,我国药品市场在国家干预下出现了连续降价销售的现象,大幅度药品降价引起公众普遍关注。我国现已能生产药品品种上万个,生产企业6700多家,批发企业1.7万多家,零售药店12万多家。产品供过于求,市场竞争白热化可见一斑。而我们有些药品生产厂家不是把心思和精力花在新产品开发和提高药品质量上,却打起了药品包装的主意,每次降价后,他们往往采取更换包装、名称等方式重新申报价格,逃避降价,改头换面后价格又回升到原位,甚至更高。如此,药品降价的实惠自然难到消费者手里。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一种儿童感冒常用的药氨苄青霉素过去10来元一瓶,小孩吃了效果不错。降价后,这种药很快又换成了“阿莫西林”,药理配方和生产工艺同前者一个样,就是变了个名称。既逃避了降价关,还贵出了2元多。
———一种治疗泌尿系统感染的消炎药“×炎清”,其实就是原来的乌洛托品片,属降价药之列。这种消炎药的价格以前是每片3角左右,但更换新包装后,价格增至每片1元多。
———“罗红霉素”好记好懂,消炎疗效又好,普通百姓可以说无人不知,生产这种普通药的制药厂在中国有几十家,为了逃避降价,许多制药厂都更换了药品的包装和名称。
如果你多留心一点就会发现,每当国家出台一次药品降价政策,在我们的身边,特别是报纸及电视广告上就会冒出花花绿绿的新药、特药。这些药品大都包装豪华,名字古怪,其价格也高高在上。而老百姓却普遍反映,如今看病吃药,真的是买不起药了!药品越降越昂贵,包装越来越花哨,名字越取越古怪,但药效是越来越差。就拿儿童感冒发烧来说,如今到医院一打就是五六个掉瓶,甚至十几个,还
不能保证把孩子的病治好,很多家长纳闷地问医生:过去自己小时候患个感冒吃点药就好了,现今花钱多不说,多打几针也不见好,这些药是咋了?
原来这些药品的背后隐藏着可怕的“包装”内幕。将旧药重新换一个名,或者在旧药的成份里略做些并不增加药效的改造,便会轻巧地成为一种“新药”,尔后,进行豪华的包装,再大做广告,药价自然就翻番。而消费者还认为这是新药、好药。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制药厂因药品长期滞销,就在包装上动起了脑筋,他们尽量把药品外包装做得引人注目,将生产日期尽量模糊,这样就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觉得这是新产品。再就是将剂量改小:缺铁性贫血常用药硫酸亚铁,过去1元钱可买100片,如今在医院里再也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商品药“×乃得”,每板7粒价格为20多元,其成分还是硫酸亚铁,剂量较从前的并未加大。
药品厂家用“换包装、改名称”这两个杀手锏成功地逃避了药品降价的监管,也打开无数个销售渠道,再加上经销商从中盘剥,药价便直线上升。正所谓“三年药销商,十万雪花银”,只是可怜了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