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是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其主要特征表现在十六个字:“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是法人制度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转企后多数出版企业正在着手解决的问题。本文仅就现代企业制度涉及的管理科学问题作一探索。
一、建立既适应市场化运作又适合中国出版产业特点的管理模式
许多出版社在转制后,谈到转型更多是谈如何向数字化方向的业务转型,但绝不可忽略另一方面转型,即管理转型。面对这两方面的双重转型,中国出版业后转制时代任重而道远。
什么是管理?基本可以描述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一种定义),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实现企业提高效率和效益的目标。我们讲管理转型,主要包括了机制的转变以及体制机制的深化问题。出版企业管理的目的是什么?一是如何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二是如何提高效益和效率乃至竞争力,三是如何保证内容产品的质量。当前,真正向企业化管理转型,主要抓好这几个方面。
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管理体系
决策管理是出版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管理就是选择管理,是出版企业对带有战略性、方向性或重大问题的抉择,包括不同时期的战略和规划的制定、重大项目的确定等,一些决策往往决定企业的命运。西方管理学有句名言:决策失误,就是犯罪。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赫伯特·西蒙也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同时他也认为,管理过程也是决策过程。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些企业成败案例,不少问题出在决策环节上。因此,决策的质量高低,决定了企业能否成功及经营质量的低劣,是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是实施各项管理职能的根本保证。
决策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为了保证决策不失误或少失误,必须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提倡集体研究、多方论证、科学决策、个人负责的决策模式。温家宝总理曾提出政府决策要建立“集体决策、调查研究、专家咨询、公开征求群众意见的制度”。
作为出版企业,首先,决策科学要有制度保证,包括建立办公会、专题会、职代会等会议制度,保证决策过程的民主和集中。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集体决策并不意味着要集体负责,而是通过不同群体的讨论、研究,让决策方案的论证更加充分,最后要集中在各级主要负责人的责任上。有的企业在内部建立了“项目批判式论证制度”,论证过程就是对项目进行挑刺,谁批倒了就给谁奖励,驳不倒,则这个项目的投资就上马。这只是决策方法中的一种,可以借鉴,为的是避免领导拍脑袋。其次,为了使决策时能够科学比较,在提出决策的方案时,不应只有唯一的方案,而是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进行比较判断。管理学上有一个定理:只有一种选择的方案往往是错误的方案。再次,提交的决策方案的信息尽可能多的占有,一项成功的决策应该是90%的信息加上10%的直觉,而不应该是感觉大于信息。最后,不仅要有短期的、战术的决策,更要有包括规划在内的中长期的及战略性的决策,以保证企业持久发展。
完善高效、能够应对市场变化的运营管理体系
管理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出版运营管理是指对出版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控制和优化,运营管理是在正确的决策管理后实现目标的重要环节。
出版运营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出版物从策划到出版经营的过程及出版运营管理系统自身的管理。出版物出版经营过程是出版运营管理的核心,对这个过程的管理应是一个综合管理的过程。在总体规划确定的情况下,分解到各年度发展时,就要包括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具体讲,就是包括计划管理、预算管理、考核管理在内的综合发力体系,或称之为“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即计划和预算是目标管理、考核是结果管理、计划调度是过程管理。
在运营管理的实践中,一些企业常常为计划和预算哪个是“中心”、哪个是“核心”在争论。其实,计划和预算都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职能,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计划是出版经营工作的总统领,预算是经营活动的目标结果,两者通过考核管理紧密结合。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三位一体”,一是考核指标一致性,二是制定过程基本要同步。
探索建立出版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确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按照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的表述,即“企业风险,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交易目标的影响”。具体讲,就是出版企业在出版过程中会面临着经营风险、投资风险、财务风险、销售风险、法律或政策风险等,其中,投资风险、财务风险、法律或政策风险尤为重要。风险管理,在中国尚处在建立的初级阶段,在一些发达国家,要求企业实施风险管理已成为制度并列入法律要求。
为什么要实行风险管理?就是常言说的“防患于未然”,是一种防范危机发生的管理,由于缺乏对风险的防范而导致企业在一夜之间倒闭的例子为数不少。随着出版社转企改制,将更多地进入资本市场以及出版企业的特殊性,对投资风险、法律或政策风险应格外关注。
怎么实施风险管理。首先,要增强风险管理的意识,风险的防范不能是可有可无的;其次,要初步形成识别、规避风险的机制和方法,要建立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强内部的财务监督、审计监督、法律监督,同时要建章立制,实行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再次,加强制衡,逐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是现代企业治理中较为关键的环节,完善结构的同时还要在管理层面定期讨论风险问题,进行自我评估。
二、积极推动出版企业管理创新
出版社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多多少少带有传统管理的痕迹,创新是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管理创新是管理科学化的主要内容,管理是规范和创新的统一体,前面更多讲的是如何建立科学的、规范的管理体系,这里主要谈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指以提高效益和效能为目标对企业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的创新。管理观念创新是首要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创新。企业经营的过程就是企业管理的过程,企业管理的过程就是企业创造财富的过程,缺乏创新,就会缺乏创造财富的动力。
结合中国出版业的实际创新管理理念
第一,要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传统出版社的做法是我出什么读者就看什么,在以市场为导向下,应以读者为先,读者需要什么我们出版什么。这样,从策划、设计、印装到销售服务的全过程就要由以出版社为中心的管理方式转向为读者服务的管理方式,许多管理流程就要优化。这一点,中国出版企业与一些国际大出版企业相比有差距。读者为先的理念,实质上也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人本思想”的体现。
第二,要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树立团队协作和管理的理念,崇尚团队精神也是中国管理思想的重要方面。当今的出版已不是传统的编辑单打独斗的时代,在策划选题上,核心编辑固然重要,但团队的运作更为有力,特别是大项目、畅销书的运作。多年来,不少出版社在团队运作方面尝试过项目制、事业部制乃至公司制的运作模式,均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以往的探索多是在没有转企的体制内进行,大的体制格局没有变化,一些尝试往往受到束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转企之后,这方面探索的步子应该大一些。
第三,要逐步建立资本运作的理念。在事业单位体制下,资本运作似乎离出版社很遥远。转企改制后的出版社,进入资本市场将产品与资本相结合势必成为未来出版业发展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出版企业不仅要善于传统产品的生产和运作,还要适应资本的运作,与之相适应的就要建立相应的资本运作管理机制,学会两种运作。
建立适应网络出版、数字出版管理的流程体系
目前,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一个趋势,成为一个增长点,不少出版社已经介入数字出版。数字出版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的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尽管出版形态发生了变化,但仍然是对内容的编辑加工和出版,仍然要遵循出版的规律。但与对纸质书的管理比较而言,数字出版管理相对滞后,出版标准、管理标准没有统一的标准。但这不等于在一个出版企业内部不要管理,相反从发展的初期就要建立管理体系,不能等到问题多了才解决。数字出版管理首先要从数字版权的获得开始,包括合同的签订、作者稿酬等力求规范;其次,无论是纸质书转化为电子书,还是内容碎片化后的数字出版物,都要建立发稿、审稿制度,数字出版同样也要有审读和校对;再次,要建立以数字技术为手段的数字出版流程管理体系,由专人跟踪数字出版的全过程,以保证高效运转。总而言之,现阶段数字出版管理尚处在探索之中,但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