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回收废旧塑料瓶的小贩,都是直接把破烂转手给了废品收购站,赚个“过手钱”,一个瓶只挣2分,但黄陂创业者陈端辉回收的废旧塑料瓶,加工后每个能赚1角钱,今年销售额已突破400万元。
生产“大路货” 求着人家玩
回乡创业前,陈端辉在武汉开过8年超市。看到有人将废旧塑料瓶回收加工后,制成塑料片卖给化纤厂作为生产原料,他觉得投资少,技术含量也不高,可轻松赚钱。2006年,33岁的陈端辉拿出50万元积蓄在黄陂创办塑料厂。
看花容易绣花难。工厂投产后,他发现这一行并不像想像中那样简单。他生产的塑料片属于塑料再生产品中的半成品,也是“大路货”,每月供应量不超过50吨,合作对象是当地一家大型化纤厂,其每月需求至少千吨以上,“小工厂跟大企业很难打交道,我要求着他们玩,产品价格、付款方式都由对方决定。”
按颜色分类 生产质量高
一年后,陈端辉决定将塑料半成品深加工,制成塑料再生颗粒,其附加值增加20%,每吨可增加1000元的收入。
他再投入20万元,购回深加工的机器。经过多次尝试,他摸索生产高质量塑料颗粒的“道道”:回收的塑料瓶颜色分类要细致,同样是装绿茶的塑料瓶,统一的瓶身颜色比康师傅深,要分开处理;清洗更要严格把关,瓶内不能有任何杂质。
2日,记者在位于黄陂前川街附近的叁三塑料厂内看到,1000平米的厂房内堆放着大量的废塑料瓶,却整洁无异味,白色硬矿泉水瓶、绿色茶饮料瓶、蓝色果汁瓶等分别堆成几座小山,工人们戴着手套,将不同颜色的塑料瓶进行分类。塑料再生颗粒生产成功后,陈端辉开始给省内塑料厂、拉链单丝厂以及打包袋的生产厂家提供原材料,放弃与化纤厂合作,由于质量好,在定价及付款方式上,他终于有了主动权。
金融危机下 咬着牙挺住
生意刚有起色,麻烦接踵而至。2008年底,金融危机来临,国内化纤制品半数用于出口,出口受阻后,陈端辉的原材料也销不动了,市场价由8400元/吨猛跌至4000元/吨,同时,为了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他的厂房也必须从城关搬到郊外。
尽管困难重重,陈端辉决定咬牙坚持,在黄陂工商部门的帮助下,他在前川街周边找到一处2000平米的厂房,安定下来。
网店卖塑料 不让人还价
早在2008年,陈端辉就开始在网上卖货,在中华包装瓶网,聚集着大量的塑料瓶、桶等塑料制品厂家。他没有用低价来博得点击率,而是直接在中华包装瓶网挂卖价,还不还价,“是行家就不会受低价诱惑,如果对方要求看样,我都寄给他们,不管生意做不做得成,至少能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厂里一年销售额400万,一半销售额来自中华包装瓶网。
现在,陈端辉最大的难题不是没买家,而是原材料供应不足,导致产品供不应求,“塑料瓶回收有淡旺季之分,夏天是饮料消费旺季,秋冬是淡季,现在厂里每月只能产60吨,而旺季时至少产100吨。”他打算在大悟、红安等地设立废旧塑料连锁回收站。
去年初,全球经济开始转暖,塑料制品的出口开始恢复,产品价格也节节攀升,“现在塑料再生颗粒涨到历史最高价,每吨卖到8000元。”行情虽好,陈端辉也有隐忧,担心大涨后再现大跌,现在,他只能加紧生产尽快出货,尽量将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