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目前食品包装是包装工业的大户,占包装工业的70%左右。因此,食品包装的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也是最大的。为了更好地储存食品和避免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食品的绿色包装应用也就势在必行。
绿色包装材料
广义上来讲,绿色包装材料就是我们在生产、制造、使用和回收过程中,对人体健康无害,对生态环境有良好保护作用、可回收再利用的包装材料。
1.重复再用和再生的包装材料
重复再用包装,如啤酒、饮料、酱油、醋等的玻璃瓶包装,可以反复使用。瑞典等国家实行聚酯饮料瓶和PC奶瓶的重复再用达20次以上。
再生利用包装,如聚酯瓶,其在回收之后,可用物理和化学两种方法再生。物理方法是指直接彻底净化粉碎,无任何污染物残留,经处理后的塑料再直接用于生产再生包装容器。化学方法是指将回收的PET瓶粉碎洗涤之后,用解聚剂如甲醇水、乙二醇或二甘醇等在碱性催化剂作用下,使 PET全部解聚成单体或部分解聚成低聚物,纯化后再将单体或低聚物重新聚合成再生PET树脂包装材料。
包装材料的重复利用和再生,仅仅延长了塑料等高分子材料作为包装材料的使用寿命,当达到其使用寿命后,仍要面临对废弃物的处理和环境污染问题。
2.可食性包装材料
发展可食性包装材料是解决食品包装废弃物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最好办法。开发可食性包装所追求的目标是制成一种不影响所包装食品风味的包装膜,而这种包装膜又可以食用。例如,大家熟悉的糖果包装上使用的糯米纸及包装冰淇淋的玉米烘烤包装杯等。
20世纪70年代已投入工业化生产的普鲁兰树脂是无味、非结晶、无定形的白色粉末,是一种非离子性、非还原性的稳定多糖。由于在水中容易溶解,可作黏性、中性、非离性的不胶化水溶液。其5%~10%的水溶液,经干燥或热压能制成厚度为0.01mm的薄膜,这种薄膜透明、无色、无味、无毒,具有韧性、高抗油性,能食用,可做食品包装。其光泽性、强度、耐折性能都比高链淀粉制得的薄膜好。
还有一种可食性保鲜膜,其已发展成具有多种功能性质的、由多种生物大分子(蛋白质与多糖)和脂类制成的多组分食用膜。此种复合膜主要是通过不同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稳定的乳状液,然后干燥使溶剂挥发而形成多孔、透明或半透明的三维网络结构的薄膜,这种多孔的网络结构使薄膜具有明显的防水性及一定的可选择透气性,因而在食品工业,尤其在果蔬保鲜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可降解包装材料
可降解包装材料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环境下,其化学结构发生变化的一种塑料。可降解塑料既具有传统塑料的功能和特性,又可以在完成使用寿命之后,通过阳光中紫外光的作用或土壤和水中的微生物的作用,在自然环境中分裂降解,最终以无毒的形式重新进入生态环境中,回归大自然。
可降解塑料一般分为合成光降解塑料、添加光敏剂的光降解塑料和生物降解塑料,以及多种降解塑料复合在一起的多功能降解塑料。按降解环境条件分,可降解塑料又可分为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和部分生物降解塑料)、化学降解塑料(氧化降解塑料和水降解塑料),以及上述3种降解塑料组合成的复合降解塑料。
在合成光降解塑料中,以聚羟基丁酸酯(PHB)及聚羟基戊酸酯(PHV)生产最多,它们的性能与聚乙烯和聚丙烯相似,价格为聚乙烯的10倍左右。其降解原理是聚合物吸收紫外光发生光引发作用,使键能减弱,长链分裂成较低分子量的碎片,物理性能下降。较低分子量的碎片在空气中进一步发生氧化作用,产生自由基断链,进一步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在塑料加工过程中,加入少量的光敏剂可使一般塑料变为光降解塑料。这一方法比共聚合成方法简单,成本也较低。光降解塑料在国外主要用做饮料瓶、购物袋、垃圾袋、地膜等。国内研究开发的光降解塑料主要用于地膜,近年来开发出用于一次性新型快餐盒的光降解塑料。由于光降解塑料只有在太阳光辐照条件下才能降解,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制约很大,要达到准确的时控性难度较大,埋地部分不能降解,因此大面积推广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以石油为基本原料合成的聚合物在自然条件下,很难被普通的微生物所分解。而含有易发生水解的基因所合成的聚合物和天然聚合物都具有较高的生物降解性能。我国研究较多的是以淀粉与聚烯烃塑料相混的不完全生物降解塑料。这类塑料的降解原理是,淀粉颗粒先被真菌和细菌侵蚀、消耗,从而削弱塑料的强度,同时经过与土壤中存在的某些盐类接触自氧化而形成过氧化物,促使塑料中聚合物的分子链断裂,它们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细菌消耗淀粉,使塑料表面积增大而有利于自氧化降解。周而复始,高分子链逐渐断裂、缩短,使塑料强度降低,直至聚合物的分子量降低到能被微生物代谢的程度。
4.纸包装材料
纸的原料主要是天然植物纤维,在自然界会很快腐烂,不会污染环境,也可回收重新造纸。纸浆模塑制品除具有质量轻、价廉、防震等优点外,还具有透气性好的特点,有利于生鲜食品的保鲜,在国际商品流通上,被广泛用于蛋品、水果、玻璃制品等易碎、易破、怕挤压物品的周转包装上。
包装材料的印刷
包装材料的印刷,是绿色包装涉及的另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油墨,它由颜料、连结料、溶剂和辅助材料组成。如果颜料中含有不溶于水的铅、铬、镐、汞等重金属,则此种油墨不能用于食品包装和儿童用具包装的印刷。含有丙酮、甲苯、甲醇及某些芳香族的溶剂和腐蚀性很强的溶剂也不应被采用。
广东省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研制出水溶性液体光敏树脂,它可用来制造水性UV光油和水性UV油墨,通过紫外光照射固化干燥。在干燥过程中,紫外光源可装在印刷机上,但要遮盖密封,防止灼伤人眼。当时我们研究采用液体树脂版用黑光管(即农用的杀菌灯3~5支)作为光源,它可减轻紫外光对人体的伤害,其成本较低,工艺也很简单。
食品包装企业如何实现绿色包装
根据ISO14000系列标准,食品包装厂商要实现绿色包装,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建立“环境管理体系”(EMS),是食品包装企业走向绿色包装的第一步,正如ISO9000要求建立“质量体系”一样。它的任务是制定和实施环境方针,策划环境活动,实施环境管理进行监督和检查等。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有公司的环境方针、环境策划、实施运行、检查纠正和管理评审等5点。管理体系将保障企业实现绿色包装的目标。企业制定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活动计划应与自身的属性、规模、生产(活动)、产品和服务对环境的影响相适应,并具有节省资源、防止污染和遵守有关法规等项承诺。
2.通过环境认证
根据ISO14000要求,包装企业必须通过“环境认证”(EA),确保企业符合ISO14010~14019标准的要求。质量认证侧重于产品的“自身质量”,而环境认证则侧重于产品的“环境质量”。对食品包装厂家而言,光有“节省资源、减少污染、回收再用”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必须建立EMS并通过国家权威机构的认证。 我国一些食品包装厂家已经率先通过环境认证。
3.包装物应有环境标志
环境标志(EL)就是通常所说的“绿色标志”,今后在全球实行的是由ISO推出的3种环境标志:Ⅰ型、Ⅱ型和Ⅲ型环境标志。
ISO14000规定的Ⅰ型标志叫“生态标志”,它根据各个国家的生态情况而定,因而在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会有较大的差异。Ⅱ型标志是企业“自我声明”式的“信息标志”,企业将自己的环境方针、环境数据与信息以标签方式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Ⅲ型标志是产品的环境“质量标志”,用具体的数字指标和线段同时进行标示,较为直观方便。各国政府机构将向用户或消费者推荐有环境标志的产品、包装。
4.进行环境行为评价(EPE)
其结果用“环境行为指数”(EPIS)来表征。评价结果将帮助包装企业节省资源、防止污染、利用新技术和新的管理系统,从而使其迈上新台阶。
5.包装产品要进行寿命周期评价
所谓寿命周期(Life Cycle),是指产品(包装)“材料开采→加工制造→流通使用→回收利用→废弃处理”、“从地球中来再回到地球中去”的全过程,亦译作“生态循环”或“生态圈”。制造任何一种产品,必先“投入”材料、能源、人力等,然后“产出”产品。这个产业“产品”必然包括需要的产品和废物、排泄物等。因此,ISO14000要求包装企业必须对包装产品进行上述“全过程”的寿命周期评价(LCA),以便进行对“全过程”的控制,采取“零污染”或“清洁工艺”,生产出“绿色产品”,达到绿色包装的标准。
目前,全世界普遍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为此国际上有许多关于食品包装材料的新的具体规定。而且我们包装食品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保质保鲜、避免环境污染并具有一定的美观度,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绿色包装的开发、应用都将是食品包装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