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不太熟悉!聚乙烯,是个化工原料名称吧?塑料袋,太平常,谁每天不用一个!记者采访时的前期调查中,受访者面对这3个问题几乎异口同声都是这3个答案。确实是这样,虽然大部分人都不清楚聚乙烯(PE)就是生产塑料袋的原料,但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它。塑料袋,已经成为我国用量最大的一次性日常用品,而从6月1日起,国人免费用了近30年的塑料袋就
要开始收费了!国家为何要对价值仅一两毛钱的塑料袋出台强制收费政策?收费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玄机?记者进行了全面调查和采访。免费得来的东西谁都不会珍惜
廉价,并不是塑料袋的代名词,因为,它是免费的,人们获取它是那么的轻而易举。购物高峰时间记者在家乐福方庄店进行了蹲点采访,该店虽然设置了两个不提供塑料袋的“绿色结账通道”,但与其它排出10余米的提供塑料袋通道相比,这两个“绿色通道”要冷清得多,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两个通道结账的顾客总共只有11个,其中的大多数人只是买了牙膏、香皂等小物品或小零食,甚至有两个顾客在得知不给塑料袋后拿起物品转向了正常结账通道。一个小时里,在正常结账通道中记者统计,12个顾客中,最少的顾客用了2个塑料袋,而最多的竟使用了大大小小23个。一位50多岁的老太太还因为收银员没有满足她多要塑料袋的愿望而大声叫嚷起来,最终,多拿两个袋后,在两步一回头怒视收银员中愤愤离去。“每天几乎都能碰到以各种理由多要塑料袋的顾客,我们无能为力,只能给了。”一位收银员这样告诉记者。
免费得来的东西谁也不会珍惜!北京大约有70%的塑料袋是一次性使用,而只有约不到30%两次使用,多次使用的一般都是高密度聚乙烯(HDPE)制作的塑料袋,预计不会占到5%。垃圾问题专家、市市政管委高级工程师王维平介绍,他们做的一个小样本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民平均每人每天要用两个塑料袋,这样,北京一天的用量就在3000万个左右,而一个家庭平均每天至少要扔一次垃圾,这样,至少就要有600万个以上
的塑料袋被丢出门,它们的唯一归宿就是垃圾填埋厂。“一个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是,这些塑料袋基本都是一次性使用,从生产出来到作为废物填埋,一次周转是对资源最大的浪费。”王维平这样告诉记者。的确,因为免费获取,日常生活中,我们甚至都不愿弯腰将只是装了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垃圾进行集中然后扔进垃圾箱,而是连同三四个塑料袋一起扔掉。北京为塑料袋买“大单”
北京为塑料袋“买单”将继续持续下去。王维平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北京目前填埋一吨垃圾的运行成本是158元,这还不算建设填埋厂和转运站的固定资产投资,如果加上清扫、收集、分类、运输、占地等费用,测算显示,填埋一吨垃圾的成本为270元,而现在,塑料袋占到了垃圾成分的17%—20%,位列垃圾成分前三甲,这样,每年仅填埋塑料袋一项,北京的投入就要以亿元计,这还不用谈其生产成本,这个大账一算便知。北京,包括我国许多城市为塑料袋“买单”的局面短时还不可能改变。王维平告诉记者,因为塑料袋回收价值低、成本高,现在无法像废纸一样形成有效的回收体系,一吨200多元的价格根本无法驱动回收市场,所以,只能填埋。而焚烧对资金、技术和环保近乎苛刻的要求又让许多城市却步。焚烧塑料袋要求炉温必须在820℃以上和360℃以下,这样才不至于产生强烈致癌物质———二恶英,同时,还要加装价格昂贵的烟气净化装置。这些难关将处理塑料袋逼到了无害化填埋这一座“独木桥”上。包括阿苏卫、安定在内的北京大型垃圾填埋厂全部采取了最先进的防渗和沼气回收措施,绝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影响,北京环卫集团董事长梁广生告诉记者,虽然北京有着先进的垃圾处理设施,但他们还是希望从源头上减少塑料袋的生产和使用,这才是对社会财富的最大节约。“毕竟,资源可以变成垃圾,但垃圾转化成资源却要困难得多!”他这样告诫人们。
“200年后才能腐烂,但还没有一个塑料袋有200年的年龄,结果谁都不知道,而我们知道的事,能不能等到200年,200年塑料袋所组成的垃圾山会不会压倒我们人类,这都是所有人要考虑的问题!”北京地球纵观研究中心的李皓博士对塑料袋的污染很担心。
塑料袋切断生态链
塑料袋的介入,直接导致了城市生活垃圾无法参与自然循环,它切断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王维平对塑料袋问题有着自己的见解。他告诉记者,因为现代化工业的发展,才有了质轻、透明、强度大、防水、防油的塑料袋,也正因为这些特点,塑料袋直接并迅速地取代了布袋、篮子、荷叶等过去我们用来盛装物品的工具。1972年,塑料袋开始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但由于生产量少,人们并不舍得一次性使用,而是多次重复利用,70年代,塑料袋的“名声”绝不能与今天同日而语。塑料袋真正出现在垃圾中是在1979年,而也是从那时起,塑料袋成为了城市的噩梦。此前,北京城市的生活垃圾基本以炉灰、烂菜叶、树枝落叶、瓜果梨桃皮核等有机物为主,郊区农民都将这些所谓的垃圾运回去用于肥田,城市垃圾天然地参与了自然循环,这样,就达到了一种天然的平衡。而塑料袋的进入直接导致了这种平衡的土崩瓦解,塑料袋不仅能直接使作物无法吸水透气,还造成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地力下降,这样,农民再也不愿意使用城市垃圾作为农家肥。
不夸张地说,塑料袋是1979年后垃圾包围北京城的最直接的“罪魁祸首”之一。王维平介绍,1979年到1989年间北京做的三次航空拍摄显示,北京三四环间50平方米以上的垃圾堆有4700多堆,因为没有大型垃圾填埋厂,塑料袋逐渐增多的垃圾又无法还田,造成了一段时间垃圾的无序堆放。另外,人们印象最深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前,一到多风的冬季和春季,北京城市各处的树枝上、楼房间、电线上到处树挂飘扬,直接影响了城市面貌,现在,许多人还能想起逢年过节被发动起来摘除树挂的经历。北京为塑料袋所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王维平介绍,在垃圾围城后,北京先后投入20多亿元建设了20多座包括垃圾填埋厂和转运站在内的处理设施,并用了10年的时间搬干净垃圾山,消除了垃圾围城的困局,其中,每年七八个亿的运行成本还不包含在内。
人们既然对塑料袋又爱又恨,那么塑料袋该如何走出环境困局?环保型、可降解塑料袋能否救市?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刚刚宣布倒闭的、我国最大的塑料购物袋生产企业———漯河华强塑胶有限公司和遂平华强塑胶有限公司,都曾在国内较早开发环保型塑料购物袋,但由于环保型塑料袋价格高于非环保型塑料袋,新产品向商场、超市推广时遭到冷遇而最终败北。另外,还有多家企业在环保塑料袋的市场开拓中,由于研发成本高,平均每个比一般塑料袋贵3厘钱,商场、超市、农贸市场不愿购买而宣告失败,2006年,宁波市区8个主要菜市场试点推广可降解环保塑料袋,但一个环保塑料袋比普通塑料袋价格贵0.1元到0.2元,又被普通塑料袋挤出。此后,我国几十个城市相继制定了环保塑料袋的替代政策,但由于替代品在价格上无法与普通塑料制品竞争,政府禁令难以奏效。
“6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塑料袋强制收费政策将使环保型、可降解塑料袋迎来春天,这一政策将直接推动‘绿色塑料袋’的研发和生产,利益是市场的驱动器,塑料袋生产企业有利可图就会使新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董金狮这样肯定地预测。
塑料袋就算进入降解时代,我们每一个市民仍要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尽量少用、不用或多次重复使用塑料袋,这才是根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告诉记者,他所理解的6月1日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不是不让市民享受塑料袋所带来的便利,而是要让每一个公民都承担起节能减排的责任,从一个小小的塑料袋做起,让全社会行动起来,参与环境保护。
小小塑料袋背后是节能减排大课题
北京的塑料袋只是冰山一角,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委员会副会长董金狮告诉记者,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每天使用的塑料袋超过30亿个以上,仅买菜一项每天就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这意味着全国每天每人都要用1个以上的塑料袋,它已成为了我国用量最大的一次性用品。仅以我国超市行业为例,每年需要塑料包装袋总量就超过了40万吨,消耗费用达50亿元。2007年,我国仅用于生产塑料袋就消耗450万吨聚乙烯。
毋庸置疑,在提炼聚乙烯的过程中要消耗水、电、煤、气、热、人力等,而生产塑料袋的过程中,同样要有各种能源消耗,另外,谁也无法否认的是,只要生产,就要排放废水、废气、废渣,“资源消耗,再加环境污染,虽然一个塑料袋只有一两毛钱,但因为数量巨大,它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却一点也不比其它工业少。所以,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中,一个小小塑料袋,它的背后实际是一个节能减排的大课题!”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对塑料袋背后的环保命题有着更深的理解。塑料袋缩短了垃圾填埋厂的使用寿命
我们所有人几乎都有从超市收银员或菜市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