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对竹浆进行出纸前的最后一次搅拌
重庆大足县拾万镇有3家作坊,依然在用1900多年前蔡伦发明的造纸术造纸。土法造纸因会产生一定污染,按照环保部门的规定,应该强制取缔。但是拾万镇政府有关负责人昨天提出:“环保执法能否网开一面,将这里的作坊引导为民俗景观?”
拾万镇福利村,邓光举一家已有20多年的造纸历史。全家10个人一起上阵,每月能造出约1吨黄裱纸,收入约2000元。
他们使用的造纸方法,和1900多年前蔡伦发明时差不多:先将竹子划片,切成2米来长的条状,放入水坑中洒上石灰浸泡。浸泡过程中,老邓时常招呼家人一起跳入水池,在竹片上踩踏。“这叫跳竹子,让里面的石灰浸泡均匀。”老邓介绍。
浸泡40多天,用清水冲洗两次,竹片变软,捞起来在旱地上发酵一段时间,再混入一定量的稻草,粉碎,弄成竹浆。把竹浆引入一个池子中,用旋转的勺子将竹浆舀到毛布上面,用木制滚筒挤压,晾干后就成了纸。
老邓说,用石灰浸泡竹子的水会散发牛尿味道,废水最后直接排出去,在舀纸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废水,都会排进溪沟或者农田。
市环境监察总队负责人因此认为,作坊造纸工艺落后,生产规模太小,没有能力修建污水处理设施,现有先进工艺可替代,所以这种作坊应该关闭。
但是,拾万镇文化干部黄灵顺认为,大足一直保持着造纸传统,重庆目前缺乏这方面的民俗景观,应该对其进行环保改良后加以保留。他介绍,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的土法造纸,和拾万镇的工艺差不多,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襄樊最近发现17个造纸作坊,这些作坊作为传统手工艺遗产,已全部被列为文物,我们为什么不能仿效呢?